只有极为重要的事情,才会动用,而且主要针对的也是大明的官员。
朱标朝着苏璟询问,这和他学过的不一样。
“你想想,你举起炼丹炉的消息,看见的人说来的内容和听看见的说过之后再说
的内容,哪一个更接近真实。”
但这《元史》修好,苏璟是怎么知的呢?
至于朱标的真正想法,苏璟还真不知。
《元史》才刚刚编纂完成。
先前也有好几件事,苏璟都如提前知晓了。
圣旨一,那话就是原原本本的传下去了。
朱元璋有什么新的政令,那下面的人可是不敢有任何的更改的。
朱标终究是未来的太,自然而然就将事情想到了自家的
上。
像《元史》编纂好的这消息,也不是光打听就能打听到的呀。
这历史的记录之事,他想想倒是觉得很正常。
他整日都和苏璟在一起,也没苏璟偷偷摸摸去打听了什么消息啊!
“没有人能永远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文字是由人书写的,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即便是朱标自己,也是刚刚接到父亲朱元璋的书信,信中提及他才知的。
不过他还是疑惑:“苏师,这邸报不就是用来传递公文的吗?有什么意义呢?”
朱标朝着苏璟问。
“嗯。”
天的诏令,那可不是随便发的。
的确如此。
朱标看向苏璟,越发的觉苏璟简直是无所不知。
苏璟看着有些发愣的朱标说:“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记录,都是前人的记录。”
也就是随一说而已。
苏璟淡淡:“比如大明的状况,某些案件的
展等等,这些总不能都通过天
的诏令传达吧。”
秋笔法,恶意剪辑,这些和记录的方式无关,和人有关。
苏璟就好像未卜先知一般,竟然随就说对了。
苏璟笑笑:“其实很简单,而且之前的朝代也早就有过了,邸报。”
前世苏璟遇到这样的事情可不要太多。
苏璟笑:“那是自然,史书历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记录的东西,自然也会有偏颇,有错漏,甚至是刻意的错误,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朱标一愣,这他还真知。
大明该如何确保,其实就是朱家该如何确保。
哪怕是到了后世,现了更加先
客观的记录手段,依旧不能保证公平客观的李婵。
苏璟淡淡:“刚才我已经说了,信息的传播要准确,需要详细,但详细只是一方面,另一个方面的话,其实也很简单。”
“比如大明官府的政令,最好就是直接传达到基层,这样天的命令,才能完全彻底的被下面的人知
。”
朱标看向苏璟:“苏师,天
的诏令,本
不就是这么
的吗?”
因为他对《元史》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是洪武初年完书的,至于
是洪武多少年,他真记不得。
“怎么了,懿,有什么地方想不通吗?”
“的确,政令是这样的,但许多事情,单靠政令可不够。”
苏璟随意的话语,在朱标的心中再次引起了震动。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依旧需要官员来行传达。
显而易见的理,朱标都有些不知
该怎么说了。
听着苏璟的话,朱标立刻回答:“自然是看见的人说
来的更真实。苏师,这还用想吗?”
“我想现在咱们大明修《元史》应该也差不多修好了,等发行之后,你可以看看,自然就会明白了。”
朱标:“学生懂了,那大明该如何才能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
呢?”
邸报?
虽说历朝历代都要修前朝的史书,但这巧合是不是太巧了。
?”
“而且天诏令传达给的是官员,并不是直接到百姓,而是由官员再传递给百姓。”
听到这话,朱标也不由的愣住了。
苏璟笑:“没错,这正是想都不用想的
理,信息传播要保真,那经过的路径就是越少越好。”
“那到底该怎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