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心道,那就对了,时间线没记岔,这人我也要。
孙元化呀,晚明以举人、而非进士之身官居二品的人,能有几个?
何况后来他巡抚登来时,对辽将还是不错的,发生关宁铁骑胖揍东江战魂那样的晚明第一内斗丑闻,也不好过分怪他判断有误。
徐光启的门人,东江镇的同情者,打建奴的鹰派,这样的人,怎能不到我的碗里来?
郑海珠于是恳切地望着黄尊素:“那就请黄老爷,也帮着请询徐翰林,孙老爷可否来指教一二。”
……
风里有一丝清凉之意了。
即使靠近打铁坊,卢象升也觉得,额头与面颊,都在初秋微风的轻拂下,没有了躁热之意。
卢象升等候在门口,先看到两个孩子出现从复园的主屋转进来。
由于母亲姚氏的推动,黄宗羲已成为文武皆通的卢象升的迷弟。
这个七岁的男孩子,现在恨不得成为卢公子的贴身跟班,与他一起尝试各种有趣的水火与兵仗实验。
“卢大哥,这是徐惠珍,学校用的《几何原本》,就是她阿爷笔受的。”
松江话管祖父叫“阿爷”,“笔受”则是翻译的意思。
徐光启的孙女,徐惠珍,落落大方地朝卢象升行了个礼,目光已粘在他手中的合机铳上。
“卢公子,你们这个鸟铳,仍是火绳点火吗?”
她今年刚满九岁,说话的嗓音还带着明显的稚气。
卢象升却被这娃娃音问得一愣,好奇地反问道:“惠珍小姐,难道还有旁的点火法式吗?”
“惠珍说的,是燧发铳。”
郑海珠的声音响起来。
她身后,黄尊素和郑芝龙,陪着一位长者走进院子。
那长者年近花甲,须发黑白掺半,个头瘦小,甚至还没有郑海珠高,但凹陷颇深的眼眶里,目光灼亮如炬,加之鼻子略有些鹰钩,使他看起来颇为精明。
好在他面带和蔼笑容,眼角与唇边的皱纹都往上舒展,一派仙风道骨之气,便将那份鹰鹞的老辣犀利,盖住了。
卢象升估摸着,这位便是徐光启徐翰林,忙上前见礼。
从京师回江南省亲的徐光启,今日是第一次见到郑海珠和她的伙伴们。
不过,春天时经儿媳顾兰介牵线,徐光启已派遣曾与自己一同翻译《几何原本》的助手,来到郑海珠的学校做先生。
助手任教后,给徐光启的信中,对松江这所新式学堂颇多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