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十一章 王粲(2/2)

“也许吧。”

不过很多古籍都由秦代的大篆和小篆写成,阅读比较困难。

沈晨拿的这本就是小篆所写的古籍,跟甲骨文似的,只能摇摇:“看不懂,我看得懂楷书和隶书。”

年轻人指着不远地上。

路上他对文则这个名字很好奇,问:“小名叫沈晨,请问您是文先生吗?”

“认识字?”



那个叫文则的便向沈晨招招手:“过来。”

他就是建安七之一的王粲?

沈晨认真答:“读过几本。”

汉代的文字书写方式是隶书。

所以楷书的书写虽然要比隶书看起来更简单舒适,但市面上的书籍没有楷书。就相当于在后世所有人都认识正楷字,可你却认识没有人书写的甲骨文一样令人奇怪。

“有哪些?”

宋忠笑:“信不信明天再说,今天先把这些书晒好了。”

何况这些视如珍宝的竹简在他们中也确实是珍宝,所以必须细心照料,可不能来。

想到这里,年轻人就向沈晨招招手,问:“你读过书吗?”

宋忠想了想:“刘使君说这孩很聪慧,是个天才神童,楷书比隶书还好认,想必是在哪里见过吧。”

沈晨颇为惊讶。

“那好,你去把那卷书拿来。”

年轻人就更加无奈地看向宋忠。

那人回答:“我不姓文,我叫潘范,字文则,你叫我潘先生就行。”

沈晨回看了邓洪,邓洪亦向他挥挥手,示意让他跟过去,便转向着屋方向走去。

“《论语》《周易》以及一分残缺的《左传》《秋》。”

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就认为王粲是建安七当中诗赋冠冕,可见其学识。

潘范笑:“他是王粲,山王氏听说过吗?”

喊话声中,从里屋又走个大概三十上下的儒生,问:“怎么了仲先生。”

沈晨应了一声,又问:“刚才院里的两位先生一位是仲先生,另外一位呢?”

沈晨便打开来看。

那个叫仲宣的年轻人苦笑了声,中似乎对宋忠的话颇有些无奈,但没办法,谁让他材最为矮小呢?

来到宋忠面前,拱手说:“襄贲沈晨,见过仲先生。”

所以今日能够岘山书院,跟随王粲宋忠等名士学习文化的话,对于沈晨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wap.

在目前这个时间段,公元195年,传下来的全书籍,大分都由大篆、小篆、隶书等秦汉行文字所写,也有小分六国文字遗留的典籍。

年轻人苦涩:“好吧。”

“带这孩去后院安置住下吧。”

但在文学上他们的造诣便是公认的者。

沈晨就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把书卷起来,走到年轻人边。

“潘先生。”

建安七是指文学上的成就,其中王粲的诗就是一绝。

年轻人笑:“奇怪的,看得懂隶书很正常,但楷书可没有什么典籍书写,为什么他会知呢?”

“会读吗?”

楷书在汉末确实存在,但行时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说,书本的书写格式行楷书,需要再过几十年之后。

年轻人:“不过才九岁就说是熟读《论语》《周易》,我怎么有不信呢?”

/93/93590/20634435.html

“好。”

那边沈晨跟着那个叫文则的人了后院,沿途过了几回廊拱门,又经过了后厅,了一长长的回廊。

“认识。”

说着又埋了起来,这些书籍都是宝贝,放在外面不知多少人哄抢,要是被虫蛀坏了,别说宋夫得气死,就连他都得心疼好几宿。

等他走后,邓洪向着宋忠拱手一礼,也离开了。

宋忠笑了笑说:“今天你刚学,还得从基础教起,先去后院寻个住,文则,文则。”

宋忠摇摇:“还得辛苦仲宣几日,等他熟悉之后,就好了。”

宋忠把手里的竹简放下,问那年轻人:“仲宣,这孩你怎么看?”

“小孩懂什么,得教才行。”

虽然他们不像诸葛亮、司懿这些人是当时最耀的明星。

好在虽然竹简海洋密集,但沈晨今年刚到九岁,比较矮小,几乎是惦着脚尖从各路竹简当中缓慢穿到了对面。

宋忠上下打量了他一,还没有说什么,旁边的年轻人就笑着说:“恭喜仲先生,以后我就清闲了。”

于禁好像就字文则。

年轻人问?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