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04章 新家(2/2)

了安排,李瑕早早睡了一觉,在三更天醒来。

“那我们也租不了。”李瑕换了一锦衣华服,把仅剩的两串钱给韩承绪,:“你们安心歇养,我去一趟。”

李瑕又向明月,示意她留意着门,保持警惕。

“我们毕竟没有份,又是租的好院。”韩承绪笑:“说来倒是有桩趣事,建炎年间,金国曾派大批细作江南,趁夜在闹市张榜,称金国河清海晏。其中还特别指责宋朝房屋价、百姓无立锥之地。因此,朝廷倒也有设店宅务,租些廉价宅院。”

了门,却并未上去右相府。

因宋廷未曾将临安府当作名义上的都城来修建,城池保留了“大宋承平时”杭州旧城的廓。但它又是实际上的都城,南渡时就已四方之民云集,一百余年来人不断增加,如今仅在册籍便有三十九万、一百三十万人,实际恐有两百万人。

“但相府外有许多人在监视,万一小郎君被认来。”

他租这院一日就要六贯钱,是一日,而普通人家月不过三到五贯。

“嗯。巧儿,你空了把情报写下来,不急,慢慢来。”

别的不说,各方司职之错冗杂,他二十年都搞不清楚。

倒是了个莫名其妙的梦……张文静跑来说“你着我的钱,和别的女人住”之类的,李瑕醒来后甩了甩,把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抛诸脑后。

因为,他不信任程元凤,否则也不必费力租宅院了……

还一片漆黑,他到院中洗漱。

两人没再说什么,但一路同行,似乎让他们之间有些不同了。

这个落脚已不是清河坊那样的心区域,而在城北的右二厢。

“没关系。我已有计划,会在程元凤上朝的路上见他。”

“厢”的意思大概像是后世的“区”,如今临安城有十二厢、八十九坊。

它与蒙古的放养政策几乎是形成了两个极端,它是那样环环相扣,细密而庞大,巧妙而冗杂,最后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李瑕他们就住右二厢的同德坊灯芯巷,在祥符寺的西侧,一间二的小院。

他若治理临安府,至少要当上宰相,先从官制、税制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但这似乎是宋朝许多宰相都过的而不成的。

“真好啊。”韩承绪在堂屋里坐了,看着明月与韩巧儿忙里忙外地收拾,向李瑕叹:“小郎君是否想过就此隐匿起来,过些太平日?”

这时,他才了决定。

“小郎君还是决定见右相吗?”

他想了想,没有全吃完,留了一颗放怀里,了门……

磨刀不误砍柴功,李瑕先把临安城的地形熟悉了。

宋廷的治理极为……致而繁复。

一方面,它内城、外城连成一片,不断扩张,浩繁、州府广阔;另一方面,内城夹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四十万人在里面,还要留城与官衙,无比拥挤。

“是,我并不认为程元凤有捉拿林和刘金锁的必要,他们本就是他的人。”李瑕:“他们失踪,恰恰说明是有人要利用此事对付程元凤。”

了整整两天时间,李瑕熟悉了临安城,又在右相府附近绕了许多圈,规划好了一个逃生路线。

“好。”

“我打算去见程元凤。”

“哪有什么太平日过。”李瑕摇了摇:“只说这租金,连我都觉离谱。”

“你要小心。”

“小郎君万万小心。”

“好啊。”

明月站在一边添着烛火,闻言有些担心地看了李瑕一

李瑕知,若让他来当临安知府,他不可能治理得好临安城。

李瑕拿起那手还是温的。

似乎是摇动井轱辘的声音惊动了明月,她推开屋门走了来,默默到厨房里拿了几枚递给他。

于是,形成了一个极复杂、极矛盾的大都会。

不萦于怀,不萦于怀。

第一看去,杂、吵闹、拥冗,所谓“蜂房蚁垤、盖为房廊”,屋巷错综复杂;然而再仔细一看,它又是那样井然有序,坊巷规划细致、因地制宜。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