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96章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2/3)

而这事情,朝廷确实是堵不住的,因为朝廷不能禁止赤贫之人一次卖空自己的田。

就好比朝廷哪怕可以限购政策,

短短几个月里,他就放去了至少两百万两的银,涉及了杭州府各县累计十几万的农

那要是应天苏州松江常州湖州绍兴宁波……这些人密集人均田地很少的富庶府也都加,不得一年耗费上两千万两?多年累计就是五六千万两?朝廷哪有那么多本钱来放贷?

同时至少有七八万,从农籍转为了工籍,为朝廷要力推的工商业建设,增加了全职廉价劳动力。

不过这,估计后续也没法大范围推广、大了。因为朝廷本拿不那么多放贷的本钱。如果一个杭州府,都要掉一年两百万两、后续每年还会有新的兼并放贷,最终数年总和可能会超五百万。

最后甲再来把已经集中好的乙、丙的田一次中。

至少在全民信息数字化联网以前的时代,绝不可能到。明朝的社会治理细致化程度,显然还差远了。

但问题是乙或者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终没有想买地好好经营,他们只是了中间商,钱稍微过了过手,买完后又卖给别的邻居了,把田重新换成了钱。

褪去的时候,才知谁在果泳。

所以,大明朝廷恢复和平后,这几年慢慢攒下的积蓄,在未来五年里,就算不别的意外,没有别的钱的地方,也就只能给南直隶加浙江的小分府试这个新法。

……

被考成法的kpi指标着,张世鹏一开始也只能采取比较激宽松的信贷政策,给凡是符合条件的想买田贫农都尽量放贷,除非是朝廷拨给他的本金已经不够了。

……

而大的时候,问题总是容易被掩盖的。

任何朝代,只要用上了断供或者法拍这两招,加上确实不担心自己背井离乡征信全毁,那么一个人想骗贷薅一笔羊,那是绝对止不住的——



然后这些人就取了官府给的助农买地贷款,又没有了原本那一亩三分地的束缚,直接选择了将来卷款跑路,甚至脑活络的还会想着如何隐姓埋名。

账面上的政绩是很明显的,经过这么一番贫农之间的相互兼并,杭州府境内剩下的贫农,均拥有田数量,从两亩多上升到了五亩多,翻了一倍都不止。

以朝廷多年休养生息和平建设的结余,至今也没结余到一亿两银。而每年的财政收,也才几千万两而已——

这个数字其实已经不低了,因为大明如今的人还没恢复,也就七千多万人,每年财政收能有几千万两数量级已经不错了。

得等这些放贷十年八年之后收回来,利到三倍(如果贷款都能顺利收回来的话,实际上肯定有坏账损耗),才能在南直隶和浙江其他地区,外加江西福建推广。再过十年,才能到湖广四川两广……

张世鹏被朱树人选为小康二年试放贷、行贫农土地互相兼并的试验田,他一开始的工作,当然也得集中在如何放款,如何集中田地,如何减少贫农人数量,把一分人为工商籍。

所以对他的最初考指标,也都是“杭州府境内在册贫农的均田亩面积增加了多少、贫农人转工籍人数规模有多少”,这两项指标,才是决定他试政绩好不好,几年后是该升官还是留任还是贬值。

所以这肯定是一个比“废丁分籍”更复杂和拖沓的大工程。如果大明不创造新的货币,或者搞别的财源,靠财政结余的自有利息往上,三十年都完成不了。

但你总不能阻止人家贷款买房的人断供吧?

更不能阻止贷款买房的人断供后,违约被法拍吧?

这样的桉里,甲是没有问题的,他贷款确实是为了买邻居的田,实现耕地的适度集中,提农业生产效率,也确实符合朝廷的法度,挑不任何病。

万一对方是一开始真心想背个贷款把自家的田买够十亩以上、然后好好耕经营呢?只是买了之后,又发生了别的意外,生存都有问题了,不得不重新卖田救命,这是很正常的。

好在这事儿也只是个引,并不用很急,最终目的还是把废丁分籍的事情彻底推落实下去。至于有多少贫农借到了钱帮助他们买地把邻居挤走,这指标本其实并不重要。

后世平行时空的清朝,到了乾隆末期嘉庆初期,也就一年七八千万两的财政收,要不怎么说和珅价值八亿两的抄家能抵朝廷十年岁呢(其实黄金现银都才分别几百上千万两,其他都是珠宝珍玩土地估值的,这里只是类比便于说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