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祥这一查不要,立刻给了
一名副职的侍郎蒋德璟捞到了表现机会。
张学曾上报的文书,却不是给皇帝的,而是专门给有关主门,内容也就详细得多。
朱由检听了,稍稍回忆了一下,这番说辞好像之前也听过类似的解读。
……
就说山东临清,一个县城,只因为在大运河穿黄河的枢纽上,有人两百万。或许其中一百万是老弱妇孺、
家属,可码
工人漕丁至少也有五六十万。
那蒋德璟平时比养老尚书勤勉些,当晚得了消息,也不自己并不当值,
快
加鞭赶到
里求见,帮皇帝解惑,还递
了另一份留档备案的地方上报文书。
这些钱要是拿来给朝廷当练饷多好!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们与漕运总督衙门,就从没想过革除这方面的弊政么?想想办法省着
银
!”
朱由检:“那你再说说,往年名义上,各地收的过江银、过湖银有多少?”
然而,朱由检并不会放任程国祥的慢,他见这个老朽的
尚书毫无觉悟,直接把史可法的奏章丢到他面前:
蒋德璟:“回陛下,这是苏州知府张学曾上报的今年开支节要,原本是给备案,
调苏州府今年财政方面的建树。
另外三大运河节通州、淮安、扬州,也一个个不遑多让,只是不像临清那么产业结构单一罢了。
张学曾所述,比史可法奏折详细得多,臣仔细验,还请托工
照所述之法实验,发现确实可行。只是此奏来得仓促,臣也刚刚
验完效果,故而未曾上报。”
程国祥应声回答:“陛下博闻识,令臣汗颜。沈廷扬确是我
承运司的一名主事,如今在苏州公
。”
他连忙结果张学曾的文书,仔细通读。
督统一使用。
朱由检看蒋德璟勤快,总算心情好了一些,温言问:“蒋卿所呈的这份文书,所言何事?”
其中便提到,苏州府实施了新规理漕运、还改良工法,让漕运装卸转载
费大大降低,希望能推广到南直隶各府。
蒋德璟对本的同事还比较熟,立刻应声回答:“回陛下,据臣所知,承运司沈廷扬有一
,似乎就叫沈林。不过拿沈林尚且年少,或许是今年才刚刚得以为朝廷效力。”
程国祥有些答不上来,只好请求让候在殿外的助手拿来账目,然后一五一十说了。
京杭大运河各段的枢纽装卸节,哪个不是百万人
的大城?
朱由检听说还真需要多征每石好几钱银,也是颇为心疼:
最后看到张学曾表功的“苏松河衙门沈林”这个名字时,忍不住问了一声:
临近年关,他确实不太想活,很多事情都
给下面随便
置。皇帝任命他当
尚书以来,也不太重视他,最多的时候连续四五个月不召对,他也就麻痹大意了。
朱由检叹了气:“你们再去好好
验一下这个新法,如果确实能省下大笔银
,这样的少年英才就该重用。”
朱由检听了,立刻神一振,对蒋德璟也
看了一
,觉得这个侍郎似乎比老尚书还勤勉一些。
程国祥只好免冠请罪,表示立刻去查清楚。
“别说什么可不可能,安庐巡抚史可法的折都写得清清楚楚,苏松河
给庐州军前运粮,过江银耗费才九分银
!你们
回去好好查查,如果属实,能学则学!”
“朕记得你们承运司的沈廷扬便是苏州人吧?这又来一个姓沈的苏州人,也是运粮草。二沈之间,莫非有些关联?”
“陛下,《孙兵法》曰,
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运粮的耗费,自古便极为
大。运河行船虽然俭省,可运河各段
位
低不一,需要逐段换船,这钱实在是省不下来。”
“朝廷今年加派练饷,也不过得七百余万两收。而京城每年需要南方运
漕粮四百余万石,现在看来,光是过江银、过湖银等运费,就有数百万两了,要是地方上能把这些钱省掉一半,那也相当于练饷总额的两三成了!
史可法的奏章,是给皇帝禀报军情、顺带提了一嘴后勤的事儿,自然不可能在正文中说技术和理细节,那样读者绝对会不耐烦的。
程国祥被骂得一脸懵,也只好这样应对,心中还暗忖皇帝今天是吃错药了?
但南方各地,抵达淮安的远近不同、路难易不同,需要自行筹措,朝廷只要确保漕粮是在淮安与漕运衙门
割就行,其他并不查账。”
程国祥一惊,连忙捡起来仔细看,心中暗暗有懊悔自己最近的怠政。
想了许久,他才想起是年中时被他外放到南方去试漕运改海的沈廷扬,说过这个弊端。
谁能想到皇帝今天忽然就心血来,找他问得这么细。
朱由检立刻追问:“想起来了,这事儿是不是你们一个叫沈廷扬的也跟朕抱怨过?说是如今各地
束过于
放,靡费民脂民膏?”
而且漕运损耗虽然大,可也养活了那么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