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2/2)

最重要的是,自己跟方以智友的这三个月里,言谈措辞方面,多多少少有些潜移默化的步。方以智毕竟是南直隶解元,哪怕每天只是跟他谈论文化、切磋哲学科技,步也是很全面的。

方以智这番话,沈树人和徐熙烈也是充分理解。

不如走海路,跟着家父明渤海解冻后第一批漕粮海船北上。等漕粮卸货后,可以顺在天津上岸,直达京城。家父跑黄海、渤海十余年,对海况极为熟悉,哪怕没有顺风,不过十余日就能到。”

唯一要注意的是,这个升迁无论怎么升,都不能最终升到京城的中枢官,那样就完了,跟魏藻德一样成了崇祯的陪葬了。

而且,等崇祯死后,南明朝廷的官职其实也是发。多少人只要肯继续忠于南明,弘光也好,永历也好,疯狂给官给爵位,因为大明的官职爵位已经不值钱了,主要只剩下大义名分。

当然,自己的八文章确实不咋滴,也就是个秀才的平。当国监监生以来,也没训练过八文。

不过听说沈廷扬走了十几年了,他也稍稍放心些,觉得似乎真能考虑。

沈树人意识到,未来两个月他可能闲着也是闲着,离开苏州请假两个月也没事,脑海中一个大胆的想法,也冒了来。

实际的权力是要官的人自己靠真本事实力从鞑贼手上夺回来的。

隆冬时节,因为北方运河结冰,渤海的沿海地区也结冰,负责漕运和河工作的衙门,本来也清闲下来,没什么公务可以心。

古人通不便,游远行在外,过年也不回家很正常,世就更是如此。

所以就算提前知分题目,他也不敢奢望一甲二甲,但稍微走门路、迎合一下上面阅卷者的政见,混个三甲也不是完全没希望。

我就算要回去过年,也不过是回南京而已,桐城是回不去了——所以我才不急,从这里想回南京,五六天就够了。

在跟朋友们的切磋中,一步明朗了自己要走的路后,沈树人对于下一步的布局,也看得更加清晰了。

沈树人一转,忽然想到一个两全其的法,建议:“既然方兄不用回家过年,只是担心北上京路途不宁,小弟倒有一个法——

三人当中,最觉得意外和不适应的,反而是沈树人自己。他也没料到,回到明末,官员的升迁幅度居然能拉得这么快,似乎有不合理,像写小说似的。

品那都是朝廷吝啬!”

于是,三人喝着酒、聊完了升迁的事儿之后,沈树人就把话题切回方以智上:“方兄,年关将近,你可要回桐城与家人团聚过年?还是早日北上,准备二月底的闱?”

“走海陆由天津去京城?”方以智一个祖籍徽地之人,这辈还真没过海,听了也有些后怕。

从新人当官到首辅,仅仅四年,正常年月谁敢信?

两者缺一不可。

自己读过明史的魏藻德列传、直接知这一年会试大致的考察思路,提前准备之下,说不定还真能捞一票呢?

而且我还不太想回,如今兵荒路不靖。从南京去北京,一个半月也未必走得到,路上遇到些贼,就更凶险了。我在想是不是该提前北上,多留些余量,如果情形不对,也得另找京。”

他忽然觉得,似乎可以考虑,再加一把火,把自己的升官速度再加码一下。

就拿年后那场闱上、会拿到状元之位的魏藻德来举例,他崇祯十三年才状元仕,到从六品,翰林院系修撰。而短短三年之后,到崇祯十六年末,这人已经官拜尚书、阁了!

但冷静下来之后自己盘算,也就接受了这个设定——明朝大分时候官员升迁确实慢,可明末是个特例,尤其是崇祯最后几年。

……

最划算的升法,就是成为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总兵藩镇,但绝不中枢。

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末这最后几年才切穿越,走官场路线极速升迁捞取资本、再合上自有钱有人有实力把虚官的权力兑换来,其实是非常划算的。

要是他家没有三四百万两银的家产打底、百艘大海船、上万手家丁帮衬,那他拿到了官面上的大义名分,也没能力去掌握实际权力。

说来惭愧,我家那些人还不如苍贤弟勇毅果敢,苍贤弟敢冒险去桐城官,我族中亲眷,却有三分之二都离家到南京逃难寓居。

当然,这一招也仅限于沈树人这样本有钱有势的豪门。

方以智听他提到家人,也是情绪苦闷,喝了一大杯闷酒,叹:“夏天革左五营肆时,桐城周边也多遭破坏,我族中有些亲人就失散了,还有被蔺养成刘希尧贼军杀害的。

再翻篇到崇祯上吊自杀前的最后一个月,随着前一任首辅因为组织作战不力被罢免,魏藻德更是直接成为首辅!

既然《明史》的说法,明朝最后两届科举,八文章的权重被空前降低,而时政策论的权重被加码、导致了魏藻德那大谈炎炎的人也能当状元。

贼和鞑太猖獗了,各地官员武将被杀害缺的太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