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阁老却是没办法,六省剿贼军务都压在他上。他唯恐再生
新的贼情,所以宁枉勿纵,能多拉一个军阀
人质,就尽量多拉。
若是平时,他只希望儿好好读书,别沾染这些
谋诡计的破事。
沈树人一气呵成,把这番推理说完。
沈廷扬正在挑灯查阅历年漕运账目,看到儿求见,颇有些意外。
沈树人丝剥茧,觉得孤证难以定案。于是把信搁在一边,准备先浮光掠影浏览一遍其他文书,争取找到更多启发。
“月初,张献忠复反于郧、劫罗汝才于襄
,于是九营俱反,湖广糜烂。左良玉
急派兵围堵,被张献忠击败。”
沈树人见自己猜对了,更有信心地侃侃而谈:
他拿上邸报和信函,就直奔沈廷扬书房。
心中带着问题和猜想去看文书,效率果然很,不过半炷香的工夫,沈树人就有了收获。
如今,无非就是把这事儿提早了两三年。
当然,或许没那么早——《明史》没直接写郑森去南京的年份,但钱谦益却是崇祯十四年才认识和娶的柳如是,当时钱谦益的案底还没销,依然在野。
“朝廷命内阁大学士、兵尚书杨嗣昌南下督师、火速接替熊文灿统筹中原六省剿贼军务。”
今天儿醒来之后,连续两次让他有些惊喜。他终于决定给个机会,关起门来坦诚
。
“月初张献忠、罗汝才等复反,而这些逆贼,当年正是熊文灿主张诏安的。如今朝廷让杨嗣昌代替熊文灿督师六省,虽然还没明说怎么置熊文灿,但以陛下的‘嫉恶如仇’,多半是要下狱问斩的。
如今大明海运,南有郑家,北有沈家。两家一起邀请,郑家便不易警觉。但我沈家忠于大明,也从不佣兵,所以你去南京,并不会被视为人质。真正
沈树人也不解释,直接开门见山诈了一下:
良久之后,他才释然长叹:“一直以来倒是小看你了,你竟有如此光。罢了,说说吧,怎么看
来的。”
“不错,这事你竟能猜七八成准。不过,并不是‘朝廷’公论要扣降将质
——这是杨阁老私下
办的。
难郑芝龙是怕儿
被朝廷扣为人质?可为什么三年后他又不怕了呢?
所以沈树人也没打算再亲自严密求证,那样太浪费时间了。
沈廷扬说着,还起把书房门锁死。
但他最近有些焦烂额,怕完不成使命,没法向杨阁老
代,所以有
病笃
投医了。
你生病之后的第六天,郑鸿逵就赶到咱府上探查虚实,因为他们也收到了国监的邀请函,怀疑这只是幌
——他们还真没怀疑错。
越是擅长情报分析的人,越知充分侦查比贸然推导更重要。
沈廷扬脸数变,越听表情越
彩,最终忍不住赞叹:
一旦熊文灿下狱,其他被他招降的军阀、贼将,难免会人人自危,怕被认定为其党羽。
而熊文灿当年能从福建巡抚升到督师六省,靠的就是在福建时成功诏安郑芝龙的功绩。可惜成也诏安,败也诏安,他想一招鲜吃遍天,最后栽在张献忠手上。
沈廷扬一愣,死死盯着儿看,屋内安静得可怕。
“这么晚,怎还不歇息?”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等贼降而复反!
当然,也仅仅是猜测。
……
因为他熟读《明史》,知历史上郑森在崇祯末年,就是去了南京国
监读书的,还拜在了钱谦益门下。
他从两张近期的朝廷邸报上,看到了两条重要的国家大事:
所以郑森能拜师钱谦益,至少是崇祯十四年之后才去的。
回想起这一重要讯息后,沈树人立刻绞尽脑、试图将其与郑芝龙的异常联系起来,然后还真就发现了一
猜测。
所以,朝廷希望这些军阀送侄
京为质,防止相互猜忌、狗急
墙。郑芝龙也看准了这一
,怕儿
被扣,才想方设法避开这个风
浪尖。”
“父亲,那郑家劝孩儿称病不去南京,是想让我们沈家带抗命,然后他们郑家才好法不责众吧?这样既不会明着和朝廷撕破脸,又能防止他儿
被扣为人质,真是好算计。”
唉,陛下里
不得沙
,他
本想不到这
‘
切问罪熊文灿,会不会导致人心惶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