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十九章 终于是有名字的人了(2/2)

古语:名以正,字以表德。名字互为表里,因此古代孩生先取个小名,然后蒙学了有个大名,成年之后取个表字,合在一起才叫名字。比如三国曹:小名阿瞒,大名是,成年之后取表字孟德。

萧锐笑着说:“听说刘仁轨是秦王府,陛下一手提培养的,不知您是否舍得?”

古代男有冠礼,女有笄礼,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ji)。

皇帝李二听他提到了刘仁轨,心中恍然,“调任刘仁轨去御史台?原来这就是你小说的条件啊?”

现代许多讲究的家,也有给孩取表字的,老一辈可能会解释说,名字名字,有名就得有字,有名字才是国人。算是一文化传承。

贵族女受笄后,一般要在公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备的待人接、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

当然古人取字也讲究引经据典,大分的表字,基本上都能从古书经义中,找到。比如:曹字孟德,《荀》有“夫是之谓德”句。唐代文学家陆羽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宋朱熹《朱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有甚难?”因此,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行。

老魏此时在家着女儿的工作:“如果你此生真的非萧锐不嫁,那这次是你唯一的机会了,如何选择,不要后悔就好。”

行了冠礼,萧锐就该准备远行了。临行前,需要一趟告别襄城,同时跟皇帝商量一些幽州的事。

他没意识到皇帝说的条件,二人就这么错过了,否则计较起来,老魏怕是就完了。

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成年可以结婚。

笄礼也是古代嘉礼的一。为汉族女的成年礼。俗称“上”、“上礼”。笄,即簪。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在订婚(许嫁)以后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而取表字的规矩也很简单,周礼说,依照兄弟排行取字:伯甫(伯、仲、叔、季),比如陈独秀先生的表字:仲甫。

萧锐的藏锋,就是对名字锐的补充。

还有一名和字是反义的,比如宋代的朱熹字元晦,熹和晦就是反义。

名字的规矩,一直延续到民国,民国时候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取表字的习惯逐渐消失了,许多名人,比如杨振宁先生,就没有表字。

从此往后,萧锐终于是有名字的人了。今后平辈之间,谁再叫萧锐,那就是骂人的不敬了,要叫藏峰才行。

另外取字的方式就是对名的释意、延伸,或者是补充。比如曹守之意,取字孟德,孟是排行,德就是的近义词,常说德行守,因此而来。孙权,字仲谋,仲是排行,谋字取自权谋。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都是对名的延伸。

清中期以后,多放在娶妻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