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百四十二章 潮落潮生渡口风(2/3)

由此一来,那些以经史之学为基,遵经守正的文人,在创作八文时就无法与当时借题发挥、务为奇诡的时文风尚相契合,所以就会屡试不中。

然而到了隆庆、万历以后,在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心学盛行等多原因的促成下,程朱理学的尊崇地位开始动摇,传统理学也开始走向涣散,八文也由此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么早?」

于是在之后的谈之中,他便调侃袁枚,说听闻贤兄读过坟典索丘,真可谓博览群书。今天小弟特意来此借阅此书,不知可否?袁枚当然拿不来,便有些发窘,面上下不来台,等汪中走后,便赶叫人撤了对联。

这其中坐而空谈的心学在其中起了很坏的作用,尤其是「浙中派」。比如王畿就曾说过,举业便是德业,非两事也。这意思就是说,只要能考中秀才举人乃至当上士,无德也成了有德;既然如此,贪腐也好,党争也好,乃至祸国殃民,都无关德。

就好比汪中、洪亮吉、刘台拱、江藩、焦循这些人,他们中秀才都很容易,到了举人士这一关死活过不去。不是他们的才学不够,而是因为他们对八文的价值取向就跟主不一样,而且双方的思想分歧本没有通的余地。他们这类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一展中抱负,就只能妥协低

「鄙上的意思是士

是袁枚还是赵翼,两人都对这样的情况恶痛绝,然而却又无能为力。满清皇帝要的是一群听话的才,而不是有独立思想的人,只要百官跟着自己的指挥转就好,为民造福都是皇帝的功劳!贪腐算个啊,杀一批就好,后面有的是排队等着的。

袁枚把信看完,随手递给了赵翼,等再看完赵新的信后,便开始了盘算。北海镇什么样,大铁船又是什么样,他真想见识一下,顺便到北海镇观赏一下北国风光。

袁枚淡淡一笑:「不知贵上何时派船来接人?」

简而言之,汪中在这封信里说的很明白,北海镇开科取士当然还是要用八文作为答题的标准,不过考生没必非要再代圣贤立言,于国家民生有益才是第一位的。而且他言明赵王有意放宽标准,提考取的人数比例。

至于到了晚明和清代则更是完犊,而满清自然更需要得用理学和八文来禁锢思想,通过功名利禄让文人放弃人格,成为才。士人的德功业和文章气节变成了一家一人之事,读书人专注于猎取科名,为应试而读书写作,无视经史,有些人甚至连苏轼都不知是谁。

此时的徐大用看袁枚沉思不语,便问:「简斋公有什么要问的?」

这一时期制义派众多,虽然一个个写的团锦簇,然而却对国家政治百无一用,偏重文字技巧,离实就虚,一时间八文的文学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汤显祖、顾宪成、袁宏、陶望龄、董其昌等等,不胜枚举。

「五月中旬,最晚不会迟于五月底。」

汪中的这封信袁枚看的很慢,以至于赵翼那边都把赵新的信看完了,他这边才看完第二页。话说他和汪中其实是认识的,还曾在对方面前吃过瘪。那还是八年前,汪中到访小仓山,看到书斋中的一副对联居然写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以经解、注疏为主。

成化到嘉靖是八文的定型期,且将古文技法于其中中,讲究「以古文为时文」,开启了明代八文的鼎盛局面。

别看这老都78了,本闲不住,经常去游山玩,尤其是当他63岁时亲儿袁迟生后,无后的重担已经没了。他最远曾到过两广,68岁的时候爬黄山,77岁爬天台山,神好的很。

汪中那是号称「无书不读」的人,他其实本瞧不上袁枚,心说充什么大蒜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