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百章 希望的田野(2/3)

随着一杯又一杯有人请客的上等伏特加下肚,尔托夫的话匣也逐渐打开。年轻人一开始先是聊了聊酒馆的生意,随后便将话题转向了包税制。

那人放下杯,微笑:“咱俩聊会天怎么样?要不你也倒上一杯,算我请客。”

“那地方我知,我有个亲戚,几年......”

对于沙俄帝国而言,包税制的缘起与蒙古人的统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十四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从某程度上来讲得益于其充当了金帐汗国最为得力的包税商。而当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这包税制的传统也就沿袭了下来。

“好吧,每样都给我来儿,不用太多。”

包税制征税对象就有很多,关税、盐税、酒税都可以包,而酒税在叶卡捷琳娜时代是国库收的大,超过了一千万卢布,占了总收的三分之一。同时政府的包税法严格规定了包税商的酒类销售价格,其目的是在压低包税商利的同时增加政府的收。但事与愿违,这样的规定不仅没有提政府收,反而使得政府的酒税收逐年下

尔托夫举杯:“您要不要说什么?”

已经喝了两瓶伏特加的尔托夫红着脸对年轻人抱怨:“那些老爷,官老爷们本不知这一地区伏特加的销售总量......年轻人,到底卖了多少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

年轻人跟尔托夫碰了杯,浅抿了一,随即才解释:“哦,是以前听人说过。”

开酒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有人请自己喝酒。尔托夫虽然有些忐忑,可现在他是在中国人治下,于是便取了空杯给自己满满的倒了一杯,一直漫到了杯边。

一杯伏特加下了肚,尔托夫的话也多了起来,他笑着:“在西伯利亚怎么能少的了酒呢。年轻人,你俄语说的真不错啊,在哪学的?”

年轻人想了想:“早晨的酒是石,中午的酒是红铜,晚上的酒是白银,三天喝一次的酒则是黄金。那就为白银而杯吧。”

等酒菜端上来,尔托夫看到对方喝酒的样就像是在品尝药汤,心里有些好笑。

从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叶尼斯克跟其他沙俄地区一样,基本上是以酒类零售包税为主。各地区每四年行一次竞标,于是包税商们就拥有了某一地区的酒类零售垄断权。

尔托夫听了这话顿时一愣,脱:“您看过《塔木德》?”

“说的太对了!年轻人,一杯!”

那人先给自己倒了半杯酒,抿了一,然后不置可否的,随即就从兜里掏了一枚北海银币放在了桌上。尔托夫好奇的拿起亮闪闪的银币,凑到油灯前仔细打量了一番。

话说包税制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是一非常普遍的征税形式,十八世纪的法国包税商可以说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商人群

酒类零售的包税模式,促使包税商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一方面不择手段的扩大伏特加的销售量,另一方面则或明或暗的提伏特加酒的价格。对于政府而言,这模式固然大大降低了酒税征收所需要的行政成本,但随着伏特加销量的不断增加,政府也失去了对酒类销售的利及其社会影响的控制。

虽然一元北海银币的银量是6.9克,用的是925银,而一卢布的银量则是7.38克,可因为二者在份量上相差不大,而且北海银币的亮度要比卢布,所以尔托夫并没有质疑其价值。

所以话说回来,俄罗斯人其实并不是天生就喝伏特加。不是说生活在寒地区就一定喜

跟沙俄政府发行的那印有女皇披肩卷发像的银卢布不同,北海镇的银币上的图像线条更加简洁清晰,武梁祠的轩辕黄帝像看上去胖乎乎的。尔托夫翻到背面,发现是一圈环形的麦穗,以及一个阿拉伯文“1”,他立刻明白这应该是中国人的基本货币单位。

“有香和腌菜。”

年轻人:“也就是说,酒税收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你们这些包税商。”

也就是说,由于沙俄政府缺钱,由此促了酒类包税制的发展;而对于酒类销售行为缺乏控制,导致普通俄罗斯人渐渐变得贪杯。

“看来这个人很少喝酒。”他心里这么想着,然后躬对对方:“老爷,这可是本地最好的伏特加。味怎么样?”

“呃,伊尔库茨克。”

那人喝了一伏特加,突然开:“有什么下酒菜?”

瓶还沾着大麦的伏特加,一起放在了桌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