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百二十章 深夜密报(2/3)

乾隆十二年,多明我会修士白多禄因为从澳门乔装私自福建传教,被乾隆下令斩首于福州西门外。到了乾隆十三年,另外四名先后被捕的西班牙修士施方济、华雅敬、德方济,及费若望,也被决。

等戈什哈走远,听不到脚步声,那人这才打了个千,躬:“拜唐阿珠尼,参见大帅!”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那块牙牌上,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用满文清晰的刻着“尚虞备用”。

然而在这说法里,那所谓的“满文档案”到底是哪年哪月哪一份?翻译者何人?如此重要的历史资料为什么没有论文?

位声称是他“故人”的家伙走路一瘸一拐的,外罩一件棉衣,上带着獾,脸上有几血痕,右手似乎还受了伤,缠着块布。

去的要拆开查,寄来的自然也要查。别忘了,满清早中期是禁止天主教内陆传教的。万一造办的传教士和澳门那边有所勾连,问题就麻烦了。

从顺治时代起,皇帝主的秘密机构其实是通政司和銮仪卫;比如著名的江南三织造,就是康熙派驻江南的耳目。

尚虞备用真正为后世所熟知还是从雍正继位以后,一直到嘉庆时期才取消了其秘密机构的功能。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和珅早期正是自于这个机构并逐步负责掌控,而这是作为皇帝的嘉庆所决不能容忍的。

说起这个机构,还有一个名字就是“粘竿”,后世的演绎小说里将其称为“血滴”。

扯远了......

连国家档案馆都没有的资料,就算是对1840不甘心,咱也不能胡诌吧!

话说福康安之所以看不起嘎尔尼提及的英国武,那是因为清军无论是在缅甸还是藏南,都曾大败拿着英法枪炮的缅军和廓尔喀兵。甚至在第四次清缅战争里,八旗队还打败过包括1500名法国雇佣兵在内的数万缅军。

实际上,尚虞备用从康熙时期就已经存在。一开始的目的是从八旗勋贵弟中挑选捷、办事灵活的人,负责皇帝巡狩时扶舆、擎盖和沾雀捕鱼之类的事。这些年轻人通过这些日常杂务的的历练,然后便可跻为皇帝的侍卫。

视线回到将军府的签押房内,当

就职于清造办的汪达洪曾在给欧洲友人的信里提及,理藩院那边每次都要把他寄的信拆开检查,确认没有任何廷机密才允许寄

一个有着“安土重迁”文化的农耕文明,面对着一群披着“文明”的外衣,双手沾满鲜血,以国家形式行掠夺扩张,乃至屠杀民,有着国家犯罪传统的盗,远不是一句“不思取”能解释清楚的!

事实上,乾隆了解欧洲的主要渠跟康熙一样,都是耶稣会的传教士。听他们讲述是一方面,查阅传教士们与欧洲家乡的往来信件才是获得欧洲信息的最大来源。

作为皇帝的贴工作人员,尚虞备用自然就成了皇帝了解外界信息的耳目之一。不过在康熙时代他们的作用并不大,主要是汇报一些街巷市井风闻。

还记得那位被乾隆派去仿造北海镇步枪的汪达洪和茂真吗?这些传教士一旦造办工作,这辈都回不去了。他们唯一能和欧洲联系获得最新消息的方式,就只能是书信。

对面那人面带微笑,却不说话,却冲庆桂使了个。庆桂会意,便让戈什哈退下,并叮嘱把手住二门,不许任何人来。

“快快请起。这块牙牌还请阁下收好。”庆桂目视桌案上的那块象牙牌,却是再也不想去碰。

谷克说句题外话吧。在赵新所在的另一时空里,某些清粉也好还是什么粉也罢,居然炮制乾隆把粘竿卫士派往欧洲的故事。说什么英国工业革命之类的清廷全都门清,由此印证尔嘎尼访华时,福康安对欧洲的军事技术不屑一顾。

当他看清了那人的面孔,回忆了一下,不禁一怔,脱:“是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