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丢失的那杆枪(2/3)

就在督署衙门被贼人攻,众官员率领亲兵侍卫节节抵抗,形势危急之时,城内驻防八旗和南海县义民杀旧城,前来督署救援,一举打退了贼匪。最终赵逆见广州城军民众志成城,誓死抵抗,最后无奈,只得驾舟逃离外海。

其次就是那一晚的经过该怎么汇报。为了掩饰广州城驻防八旗的怯战行为,孙士毅等人在和回到广州的广州将军存泰一番商量后,展现在乾隆和军机大臣前的事情经过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了攻守同盟,一致决定将“摄魂”之事烂在肚里,绝不对外半个字。

满清关于北海镇武的消息来源有很多,赎回的俘虏、派的探、当初攻打宁古塔时城内守军的观察等等,虽然确切数字不太清楚,可这些人都信誓旦旦的说至少能连开十枪以上。

而此言一,几个御鸟枪负责监鸟枪制造的拜唐阿显得有些惊讶,不过也只是惊讶一下罢了。

武备院的一间签押房里,北海镇的步枪被放在了一张桌案上,包括武备院卿舒文在内的一官僚工匠正围着条案仔细端详。

来了!

由于和珅目前兼着总内务府大臣,又掌武备院,同时还有接过北海镇的经历,所以研究这杆火枪的事,乾隆便由和珅来全权办理。和珅叩首领命后,便带着一众侍卫护送着那杆步枪,去了东华门外北池路西的武备院。

为什么只是“有些”呢?因为连发火铳对于这些人而言,实在不是什么新鲜武。内务府的库房里就有,落了厚厚一层灰。

最令乾隆到满意的,是随奏折一起到京的那杆北海镇连发火枪。自乾隆四十九年以来,满清已经跟北海镇手多次,而缴获武还是开天辟地一回。

而以和珅为首的军机大臣们更是一片恭贺称颂。说什么皇上继圣祖世宗谟烈,发太祖世祖余绪圣鉴烛照,励图治,如今广东练兵有成,足以证明皇上谋略无双,等大军北上之日,便是赵逆授首之时。

随同请罪折一起到京的,还包括缴获的那杆“连珠火铳”。

总的来说,广州城的这次行动被描述成了“赵逆匪帮”蓄谋已久,企图里应外合劫掠广州城;而总共三十多个人的兵力规模被说成了数百人之多。

至于白熊行那些人被打跑了更是让朝堂众人去了块心病,之前着鼻让名为“大阿伊努人”,实则叛逆之人登陆广州,实在是把乾隆和满朝文武给腻味坏了。

一开始是孙士毅从驻防八旗那里获悉,赵逆突然现在广州城内,并与白熊行相互勾连,图谋不轨,于是便连夜调兵捉拿。然后当夜忽有数百悍匪从白熊行内杀,抗拒官军。因悍匪火犀利,使得督标人死伤过半,督署衙门失陷。

在后世有言,说是康熙年间的梓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机枪,但是因为满清皇帝不识货,不懂得先军事技术,才导致这没有被大规模装备军队。如果满清可以重视梓发明的机枪,到了鸦片战争,早就把英国人打的落了。

话说皇里珍藏的各类良的火枪数量不少,而乾隆本人也算是对火枪十分了解。这些火枪除了自造的,也有王公大臣和西洋人献的贡品。比如六世班禅就曾经贡过藏式火枪,还有英国人送给康熙燧发火枪。

在场的官员里,除了和珅就属正三品的舒文官职最,于是此人便替手下开:“敢问中堂,这连发火铳能连打多少枪?”

虽然乾隆对广州城险些失守表示了震惊和愤怒,但对孙士毅等人能在此战中守住广州城,同时还能缴获北海镇的武到欣。他觉得要不是自己之前批准孙士毅加训练两广兵,搞不好这次广州城就守不住了。

然而当见多识广的乾隆和几位军机大臣仔细查看了前的这杆北海镇步枪后,发现除了知哪是枪、哪是扳机、哪是准星照门外,其余各件的用途完全看不懂,也不明白这枪该如何上弹装药。

清代的武备院隶属内务府,与上驷院、奉宸苑合称内三院,主事务就是负责为朝廷制备兵仗械,而打造鸟枪的门则叫“御鸟枪”。

可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所谓的

和珅端着茶抿了一缓缓:“十数枪总是有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