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052 长安难居(2/2)

特别是在邙山之战后,亲信曲们越打越少,而大行台对臣员的才能要求却越来越全面。

只看郊野这些游徒,他也不免慨之前不打算到长安发展的念正确。

下尚在收集资料、整理思路的阶段,李泰也就不言之。沿郑国渠故考察一番,便同贺胜一起往南面的京兆而去。

他自己本就不是绝对的纯良之辈,便也不觉得循规蹈矩是什么不可或缺的德。只要够醒目机灵、懂得言行所止,难还得每天在心里默念一百遍“我大行台”?

有什么事情外乡来客也可作、并且能够结好乡情,还不会犯朝廷的禁忌?答案自然是利。

胜见到李泰这些行为也若有所悟,便开:“你是打算沿洛修筑一些渠堰利?这些事务费工费料可是不浅啊!”

虽然这小明显的言有未尽,不知憋着什么坏主意,但贺胜倒也不觉得这算什么大事。

经过这一番谈话,贺胜倒也不再觉得自己托以家事对李泰是一个拖累。

这些防戍有的已经荒置下来,有的则仍有兵丁驻扎,驻兵的族群类也都各各样。有的尚能安守于防戍,有的则成群在左近郊野游,像是在打猎,又像是在寻找目标的劫匪。

答应下来。

商原虽然也有土豪挑衅,但长安周边简直就是一个贼窝,凭他最初那曲势力,若来长安治业的话,可能早被这些豺狼一般的杂胡伍吃抹净。

“事在人为。”

“近畿风貌如此,有没有到失望?”

胜倒是气度从容,回望李泰笑语:“关西适多年,杂胡丛生。多有贼胡不事耕织畜牧生产,唯有劫掠维生。或许称不上大盗,但也贼。另有诸边平叛俘获的生熟杂胡,也多就置京兆,战时为兵,闲时为贼……”

他未必就贪图这份产业所带来的直接利,但下北镇武人的情况的确是不乐观。

李泰行经这些堰埭便停留下来,将其文地理详细绘写下来,并就左近乡里寻找乡人仔细打听这些堰埭的施工概况。

离开北华州后,他们也没有就此返回,而是沿关中平原北的郑国渠故往长安去。贺胜在京兆周边还有几园业,循郑国渠故前往长安则是李泰的提议。

李泰乡伊始,乡人们便受大蛊惑、霸斗争,源便是农耕生产的命脉。他很早就有在这方面用功的想法和思路,但之前客观条件都不备,也止于构想。

来到城郊,天已晚,他们也没有直接城,在就近城边一座贺胜名下的庄园留宿下来,休息一晚明天再长安。

随着渭渐近,乡野中的氛围也变得嘈闹起来。坞防戍等军事建筑较之别更多,特别是在渭一线,几乎每隔三五里便会有一规模不等的营垒防戍。

李泰看着一路胡卒自他们一行侧方行过,一个首领模样的还在频频打量他们,似乎在斟酌是不是要动手,也真的是不知该要作何评价。

一行人渡过渭之后,郊野间混的氛围有增无减,只有长安周边设置的几座兵城附近还算清静。这些兵城驻扎的可不是一般的杂胡伍,而是禁卫六坊甲兵,对那些杂胡伍还是颇震慑力的。

军事上大行台已经开始着手大规模的整编关陇豪,地方行政又是这些北镇武人的弱项。长此以往,只能越来越被边缘化。

现在有了贺胜和若惠的产业和势力可作借仰,一些想法便也有了作的空间。这事情大有大的,小有小的,如果能够保证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

同行贺胜的亲兵们也都变得严肃起来,一边策疾行,一边手叩弓刀,随时准备战斗。

后世因府兵制而闻名的八国十二大将军,已经算是北镇武人最后的群辉煌。等到北周建立,能老死的还算幸福,没老死的也被打包送走。

只不过由于关中常年战频生,郑国渠也难免年久失修,河渠也因此变得断断续续,只有一些民间私修的堰埭仍然有蓄的功能。

原本他觉得华州城治安已经够差了,来到京兆才发现华州已经算是难得的良善之地。

郑国渠是关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利工程,引泾注于洛,横切整个关中平原北,至今仍在发挥着农业浇的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