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029 大魏忠臣(2/2)

过去这将近两个多月,除了其他各类劳作,曲们又打制几十架织机。麻线还仅仅只是半成品,要纺织成布才可投易当中。

李泰虽然懂得制作大纺车,但也并非全知全能,对于织布则就比较陌生。所以这几十架织机也只是时下的工艺形式,仍然需要织娘们一经一纬的织成布匹。

至于县衙派来的女士伍,多是胡人妇女,不通织技。毕竟织布就是印钱,并不存在是闲还是忙的区别,县衙自然不会将织娘送给李泰使用。

李去疾闻言后便摇了摇:“今天才收七百多斤,左近乡里都已经收购一空,毕竟乡人自己也需要储麻工。”

可见在古代技术环境下,一名织娘一天织一匹绢算是比较正常。哪怕千古绝唱的情故事女主角,也不到日织两匹。

现在织场一日织布六十匹,换算成粮则是十二石,一个月就是三百六十石。这样的产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可观,供养一家人消耗绰绰有余,庄园里其他产都是净得的盈收。

虽然表面很淡定,但李泰心里也是慌得一批。如果武乡县的粮仅仅只是为了维持行政消耗,他还可以试试能不能把债务拖一下。但这一批资却是为了秋后乡兵大阅,那影响可就大了!

于此督工的李去疾迎上来,向李泰汇报这些纺车的生产情况。

李泰听到这话,不由得又皱起眉,麻料的价格虽然比较低廉,但也是乡人生产生活必需品,无论自家穿衣还是租调征缴都要用得上。

纺车磨合投产之后,李泰便又拿金换布帛,派人在左近收购麻料。收了三千多斤,左近乡里积储便就见底了。三千多斤麻料,也只是大纺车几天的加工量而已。

“阿郎,昨天纺成了六百多斤麻线,若再熟练一些,每日恒产八百斤可以到!”

五架纺车一天纺麻八百斤,如果折算成大斤制的话,则就是每天三百多斤的麻线产,较之转大纺车的功效减了将近一倍。但跟传统的纺线相比,又胜工十几倍,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王,我是咱们大魏忠臣!你几十万人搞不定的事,我帮你办妥了,封个王过不过分?

如果缺了这一万石粮,宇文泰可能搞不成大阅,就建不起府兵,八国十二大将军也就无从谈起,杨上不了位,后世的隋唐大帝国都将烟消云散啊!

时令盛夏,田亩渐有产,关中价也有所回落,不再像李泰初来时一匹布才只能买一斗菽那样夸张,但一石粟的价格仍然稳定在五匹布左右。

“情况很不妙啊,难真得收拾收拾准备跑路?”

负责理织场的徐娘上前汇报,李泰闻言后便又笑着勉励几句。

李泰对这结果还算比较满意,然后又问:“近日搜购的麻料足用吗?”

“很好,继续努力!”

离开织场后,李泰蹲在田野里,用树枝在地上写划计算着。

铜铸的伞齿虽然不像后世钢打造的那样优良,但用来带动纺车这简单加工的机械是足够了,铜的熔铸也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为此投大人工材料新开一条钢铁产业,现阶段可以维持生产。

下李泰所面对的麻烦,还不只麻料供给不足这一桩。在大院里站了片刻,他又转去旁边的织场巡视。

算是获得了阶段的成功。

“禀郎主,昨日众娘织成六十多匹布。”

这是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中所描述织布效率的内容,而在另一首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除了“自挂东南枝”这个梗之外,还有描写女主刘兰芝善织的句“三日断五匹”。

现今织场工的织娘三十多人,这已经是曲中全懂得纺织的数量。

可问题是李泰上还背着一万石粮大债务,三个月也只能达到十分之一,大的缺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布的织造要比绢缣工艺要求更低,麻线也要更,熟练的织工一天可以织成两到三匹。一匹布宽二尺二,长四十尺,大约七八斤麻线可以织成一匹。

他这里产能是上来了,生产原料却不足。如果再去更远收购,往来的运输成本又要激增。

商原虽然是乡,但也是窄乡,绝大多数均田所受田亩都远低于均田令规定的亩数。有限的耕地自然要量地为用,即便麻也只是少量,本的积储并不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