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拓脸上顿时大喜,应声:“父皇英明!”
看着他们中的质疑,朱拓大声说
:“父皇,儿臣一心为民,从不曾胡闹。如今这天下之人轻视儿臣,把儿臣当
不学无术之人,可是,前几日刘三吾带着
士们,特意请教儿臣学问。”
卓敬也看了起来,这篇策论写的确实很好,摆事实,讲理,前后一脉相承。其中关于晋地的政策有军事、政务、民生等各个方面。
场面忽然有些安静,饶是以朱拓这样厚脸的人,此时也老脸一红,嗫嚅
:“这是儿臣讲述,杨荣记录的,儿臣的侍卫吕青可以作证,儿臣现在就把他叫
来……”
“父皇,您年龄大了,走路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可儿臣年轻,不仅能跑,还能大……”
朱元璋冷冷的看了他一,骂
:“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大明建立三十年,虽然有了
底
,但是经不起你如此折腾!现在将大明
给你,朕不放心!”
“可想而知,儿臣的学问早就脱凡圣,与孔夫
也能相提并论,刘三吾曾言,天不生我朱拓,大明文坛万古如长夜……”
“那你为什么想要累杀他们?”
“呵呵,当年的隋炀帝也是这样想的,故而疲民……现在你和他比起来,有过之而不及,他好歹是修建一条京杭大运河,可你呢?却妄想修八条横贯东南西北的路!”
朱元璋眯了眯,又叹
:“只不过,朱拓啊,下次你呈上策论的时候,应该再仔细检查一遍。因为这策论里面,有两个错别字。”
“这是你写的?”
这篇文章,详细的写了晋地的
情况,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在这篇策论上,没有一
虚言,看起来就是很切实际的政策方针。
朱元璋有些好奇,便仔细看起了这篇文章。
“饭要一一
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
迈大了,容易扯到
,懂吗?”
朱拓大喜,说:“那父皇既然不放心,就继续当皇帝呗。”
“啊?是什么样的错别字?”
“朕就算当皇帝,又能当几年?”朱元璋冷声说:“这未来是你的,可是听你这么说话,朕有
不放心,把这大明
给你了。”
“以洪武二十八年北征,记其往还始末,著此书。榆木川之事,即是役也。其事世多异说,荣所记则与史符合。盖史官以其帷幄之臣,预顾命,故用以为据。”
如何保障百姓的温饱,如何同化蒙古诸族,如何打通西域的丝绸之路……
朱元璋还没说话,卓敬便赞叹:“从这篇策论来看,殿下确实是一片拳拳
国之心,写的非常好。”
“不必了,朕看杨荣此人很不错,对于晋地了解的很详细。他现在不是还没任命么?倒是可以派往晋地,负责修路的事情。若是表现的好,也可以提为政事官,参与晋地政务。”
“嗯,这策论确实不错。”
“嗯,把纂论者杨荣,改成朱拓就行了。”
朱拓无奈,从上掏
一本奏章,
给朱元璋,说
:“父皇,儿臣并不是胡说八
,而是经过仔细验证过的,您看看,这是儿臣写的《北征记》,本王曾在晋地待过一段时间,
受到晋地的艰难,百姓的凋零,故而写
了这篇文章。”
“闭嘴!”
朱拓委屈的说:“儿臣哪有这样的想法啊,儿臣是为了大明考虑啊,是想让大明蒸蒸日上啊!”
“自然是儿臣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