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三百八十三 大兴水利(2/3)

这些盐碱滩,有害田之能,毗邻良田但有排不畅,三五年便会被吞噬,转便成了见风起白雾的荒莽碱滩。而良田一旦变白,农夫们纵然费尽心力,修得渠排,十数八年也休想改得回来。

老周人自来有农谚云:“碱,有滩无田,白土杀谷,千丈狼烟。”说的便是这年年有增无减,吞噬良田的害人碱滩。

不说一村数村,便是合一里数里之民力,也未必能在三五年内成渠用。更有一样,其时与猃狁战事多发,壮男多有军旅者,留耕男女则随时可能被征发为辎重民夫。官署得应对战事征发,本不可能筹划利,即便有筹划,也挤不集中民力修渠引的大段时日。

有此两害,当时的关中只能是完完全全的靠天吃饭。

况且,其时渭南之地多石山密林,可垦耕地相对狭小,故长期被作为王室与贵族独享之苑囿,多有室台阁与驻军营地,农耕渔猎人相对稀少。一言以蔽之,关中渭南纵然有旱之灾,对周王室也不会构成多大威胁。

关中之利之患,要害在于人聚集的渭北地带。

盖因平地临,一村一里尚可合力开几条渠,于少雨之时引田,至少可保正常年成。塬坡地则不然,看三五里之内便有河池陂,却只能望兴叹。要将河池陂之引上塬坡,却是谈何容易!

周公旦方要谋划,便遭遇“三监之”,武王在中原打下的江山险些被颠覆,大兴利遂成泡影。昭王一代,正逢南方的楚国蠢蠢动,结果昭王轻率南征死于汉,周王室陷风雨飘摇之中,关中利无暇以顾。继位的穆王为了挽回颓势,数十年间南征北战,更是举国为兵,完全无暇他顾。

错,池陂浸渍,关中的低洼积地带往往生成一片片奇特的盐碱地。终年渍,久成卤,地白生生碱。夏秋一片汪洋,冬白尘蔽日,五谷不一苗,野草蓬蒿芦苇却生得莽莽连天。此等五谷不生的不地,周人呼为“盐碱滩”。

平原不平,山塬起伏,关中又有了无数的塬坡地带。渭南岸,平原远接南山,其间多有如蓝田塬这样的地,有南山生发的若小河北来关中,畅,尚可利用。

好容易到了厉王姬胡这一代,才有太傅荣夷上书提应对之策:“渭北临旱田计万余顷,白碱滩五千余顷,该当引涝溉,解旱情,排盐碱,良田大增,井田渠疏通,则关中

即便是正常年景,塬坡地收成也不足平原良田的三四成。若遇少雨之年,则可能是平原良田之一成,甚至是颗粒无收。老周人有谚云:“勤耕无收,望成旱,有雨果腹,无雨熬煎。”说的便是这塬坡地人家的苦楚艰辛。

北岸的平原,向北伸展百余里后迭次增,直达河西原,形成了广袤的土山塬坡地带。此等塬坡,说,说低不低,土峁错,沟壑纵横,濒临河池。农人望而居,说起来是可垦可耕,然却偏偏是临而旱,地薄难收。

自成王时代以来,历任首辅都曾殚竭虑,力图解决关中腹地两大害,却终因突发事变而连番搁浅。

关中西地势稍,排便利,此等碱滩很少生。然而一逐渐开阔的中,从歧山直到东渭之地,此等白碱滩便频频生,小则百亩千亩,大则十数二十里,绿野之中片片秃斑,丑陋得令人憎恶,荒芜得令人痛惜。

者,关中向东不及有鱼盐之利的齐国富庶,向南不及荆汉平原,中间比不上中原地区,其间因由,在于关中还有两害:白碱滩,近旱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