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可以说自己虽然还比较年轻,但已经是很有经验的一个老手了。
安思彤不希望是这样的。
甚至还有公私合营的。
但安思彤在西施品厂附近的居民那里采访,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会被居民们反问一些很简单、但是却要安思彤一次又一次重复回答的问题。
“首都人多吗?车多吗?是不是人人腰上都别着大哥大?”
因为真的是她采访到的每一个人都会问,后来那些人是不是在他们自己当中传了一些比如说首都来的大记者人很好、很好说话之类的话。
“你跟西施品厂有过什么接
吗?认识
品厂里的职工吗?对他们的印象怎么样?”
这问题基本每个人都会问的。
就是工人们上下班活动的时候,也是不可能全程静音的。
多多少少都会有类似的问题。
云山县城也不大,估计她这么一回,
据这些西施
品厂附近的居民们传话的速度。
……
因此她快要习惯这模式了。
比如。
工厂工作的时间一般也都比较长。
安思彤采访的类似的工厂其实不少了。
上下班的时候附近居住的老百姓很可能在睡觉或者是在什么,就是难免会
觉被打扰到。
“首都什么样?能见到主席同志吗?”
们一些比较常规的问题。
又或者他们也回答,但只是敷衍地随说上几句,跟真心实意地回答她的问题,那肯定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首都大学里的老师啥样?跟我们这儿初中中的老师有啥明显的区别吗?”
安思彤后面都被问的麻木了。
“首都的人是不是都说普通话啊?你会说吗?”
搞得后来她都快要习惯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那些人倒是也会好好回答。
“你印象里的西施品厂是什么样的?西施
品厂的厂长施向南是什么样的?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行。”
因为一个上百人的大工厂开在你家附近,先不说工厂里那些大型设备工作时难免会发一些噪音了。
问了好几天,也调查走访了不少人,他们嘴里的西施品厂简直完
的不真实。
不一天,她再去采访别人就不会有人好好回答她问题了。
否则很少会对厂没有怨言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就过年休息那几天。
倒也不是什么要的事儿,她也都知
,回答得上来。
这些并不是说品厂
的不好、有什么
病。
安思彤:……
但是通常不是像安思彤以前见过的那些被她采访的人的反应。
她实习开始,基本就都是在这个。
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
其他时候都是正常上班的,晚班的工人们下班的时间一定会打扰到附近的老百姓休息。
公家的个开的都有。
安思彤这个有几年了,在大学校园里看到的一些案例就不提了。
一次两次还行,那品厂可是开在这里一两年了啊。
她采访人家人家都很合的,她也不好意思问完了直接走,不理人家的问题。
他们回答完了安思彤的问题之后,还会反问她。
后来安思彤不采访的,遇到的人还会主动找上来问她他们想知的问题。
想去采访别人,跟换似的,还得回答对方的一大堆问题。
“首都是不是都是有钱人啊?”
而是这些人似乎都对西施品厂的印象好得不得了。
一般像是这开在居民居住的区域旁边的工厂,除非是公家的、附近居民家里也全都有人在厂
里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