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3(2/2)

这条路比从外看

找过一家河南烩面,一家兰州拉面,到了晚上八,李白买了个一块钱的烤红薯单手拿着咬,仍然冻得哆哆嗦嗦,找到第三家重庆小面。

不会这么倒霉,这家也没有,真要我打听到第四家吧,他想。

杨剪就在这里上学?尽连小学都没有读过,经过几年在南京打工读夜校的听途说,他也知这地方很厉害。所以杨剪也很厉害咯?他现在什么样,会不会了酒瓶底镜,或者长成了一个胖?这些问题李白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最近这几个月想得更频繁,尤其,当他在校园外绕圈,一个门接着一个门地逛时,他完全没办法想别的事情。但他至今一无所获。

那人是杨剪的直系学长,看起来关系还不错,他告诉李白,确实有这么个人,每天晚饭没课就会去东门外的面馆兼职,最近期末季也没停。

又过了几年,他就自己走了。比不过那弟俩互相搭伴,能勇者无敌地突然往首都闯,李白孤零零的,没有这个魄力。对于远门他也有天然的恐惧,总怕自己钱不够饿死途中,于是就近选了省会城市。应该是十二岁的夏天,李白记得自己在南京过了三个节。人往走,往低,他在工作的理发小作坊里看过这句话,应该是在一本杂志上,一直觉得很有理。

后来有了“死”的概念,李白才开始害怕,和村里人打听半天,最后听说,杨家弟抛下剃匠老爹跑去了北京,再也不会回来了。

不甘心。太不甘心了。于是不甘心的李白在骂自己笨的同时终于鼓足勇气,在这一天走了校园,照着校门旅行团丢掉的地图,走到了无线电工厂后的理学院。

那栋建筑看起来像个办公楼,好在也有人在里面上课。李白不敢敲门教室,只敢在走廊里拦住学生模样的人询问,开的时候冷汗都冒来了,好在碰上的几位虽不情,但也还算和善,问到第四个人他就得到了答案。

仅仅是知一个名字、一所学校,还有一个理专业,要找到一个人还是很困难。有时候李白在自己冷飕飕的板床上啃着烧饼,算着房租,就不禁怀疑自己前两年打听到的消息不准确,或是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同村的胡说八,杨剪本就没来北京——

然而,在校外转悠了这么些日,李白已经数清楚了,东门附近的面馆有六家,他还没来得及问是哪一个,学长就夹着课本了旁边教室。李白考虑了一下,在继续像傻帽一样拉着人问和去找面馆挨个看之中选择了后者。

这小面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和大路隔了一个正在施工的方楼,隐蔽地开在一个电大厦底,远远看去,蒙了汽的窗还有人影在晃,和李白所在的路灯隔了一条楼房夹的巷,路不窄,却没装照明,两边还满了树,冬日枯枝映着冷月,外面大街汹涌的光线也照不去,有段路是完全漆黑的,因此显得森。

消失了,常对自己笑的大也是。

李白明白自己和那个疯老一样,都没有被一块带上。

当然,李白没觉得发憷,更黑的犄角旮旯他也常钻,他把啃净的红薯垃圾桶,自己的黑塑料袋,沉稳地向里走去。

兼职?李白想,文化人说话就是有意思。

所以现在李白又往走了,他走到了北京大学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