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信件末尾,周仲孙委婉的提醒桓石秀,此计固然不错,实有几分凶险。能成则罢,如果不成,汉中必当陷危局,恐益州、宁州都不能免。
秦军号角声响起,士卒推着攻城锤袭向城门。城鼓声骤然变得急促,弩箭划过长空,嗡鸣声中,飞过攻城锤,直击成排的武车。
自己不怕死,灭族怕不怕?
有了这支援军,桓石秀更能从容布置。
秦兵攻城之日,藤甲兵和夷兵早至襄。
轰、轰、轰!
只要桓容的事,绝对是二话不说,严格执行。
夷军甘愿被驱使,概因被周仲孙的凶狠所慑。
这几万秦军留在汉中。
故而,周仲孙死心塌地的侍奉天,鞠躬尽瘁,竭尽心力。
火星飞溅,落到燥的黄土之上,依旧燃了许久才告熄灭。
轰!
襄城夜间
燃篝火,既是防备秦军夜袭,也是阻止秦军斥候靠近,顺利迎大军
城。
尤其是见识过床弩和新式武车的威力,周仲孙更不敢生他念。但凡是桓容的命令,他必会倾注全力,谁敢起刺,自己的儿
照样狠
,甚至
得更重。
清醒的知,周氏能有今日,和桓容脱不开关系。以天
的手段,能让他掌控两州,家族复起,也能将他一夕打落尘埃。
桓石秀故布疑阵,每日派人到秦军大营邀战,一为完善埋伏,二为等宁州援军抵达。
各各样的手段,周刺使不介意逐一尝试。
几年下来,成效斐然。凡是臣服的夷狄,皆忠心不二,再不敢生他念。
夷军不着铠甲,跣足披发,前挂有兽
和兽牙制成的链
。首领
野兽颅骨制成的骨盔,临战勇猛,悍不畏死。
休看周使君在宁、益两州威名赫赫,提到周仲孙三个字,夷狄无不丧胆,严重些的,肚
都会发抖,偏偏一
降一
,对桓容无比信服。
知晓桓石秀不会在这件事上诓言,周仲孙再无顾虑之语。
如果哪一天,君权不敌臣权,建康重新走回东晋时的老路,周仲孙会什么选择,那就不好说了。
看过周仲孙的来信,明白对方的担忧,桓石秀再次遣飞骑,明白告知周刺使,此策已报于桓容,得桓容首肯。
不能说他是愚忠。
顾名思义,藤甲君的铠甲武都很特殊,十分擅长近战搏杀。
宁州的回信很快送到,周仲孙在信中表示,愿意派三千藤甲军并八百夷军。
接连又是三声,
可以说,他的打算都被张廉猜中。奈何秦军采取保守之策,不知不觉间,任凭战机从掌心溜走。
一刀砍死痛快?千刀刮了怕不怕?
第一辆武车被击中,车破碎,不过数息,竟有火焰熊熊燃起。
以周仲孙的格为人,和这两个字半
不搭边。若是晋帝在位,雄踞两州,手握重兵,据地自立都有可能。
当然,以桓容的手段行事,这可能微乎其微,几乎不可能发生。
之前州谋反,周仲孙派去剿贼的军队中,就有这支夷军。
为使计划顺利,他遣飞骑往宁州,送去一封亲笔,请周仲孙调兵,合三州之力,吞下这
秦军。
如今甘为边州刺使,疆土卫疆,唯一的解释是,他足够清醒。
只不过,这一切有个前提:桓容始终手握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