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152(2/2)

“杨卿以为如何?”还未及开,龙椅上的皇帝话中带着笑意开了。

“江南乃富庶之地,正可试行此法。治国如治病,病情严重之,猛然下药,只怕会医死病人。现在从情况稍好的诸路试行,积累经验,岂不过骤然在黄河以北推行?”回想起自己提先在江南试行的主意时王淳脸上惊讶的表情,承启心中不由微有得意。大个与杨衡都是一,只看得到前的目标,却忘了这世上想事情却是需要一手段的。

若是推行太急,新法弊端激起民变

杨衡却不买他的帐,轻笑几声,诘问:“杜大人此言差矣。所谓痛医,脚痛医脚。现在黄河以外兼并严重,而常平给敛法正是对症之药,岂有不在此实施,反而去千里之外的福建、江南西路积累经验的理?各地情况不同,江南的经验又如何可以搬到河北来?”

了……杨衡的手微微有些抖,想也知,这份谨慎的方案必定自朝堂上的那些公卿之手。在永平朝的朝堂上,来自福建路与江南西路的官员是最少的,因此在这两路试行新法遭遇的阻力自然也会最小,这必然是这些士大夫们看到皇帝决的态度后所的让步,并且执行时间被延长了,这就很难说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不会因为一些人有目的的故意打击导致新法半途而废……想及此,杨衡不由抬望了望正在龙椅上正襟危坐的皇帝。

一面在心中想着措辞,一面将手中的札轻轻递回到来接札的张公公手中。

这番话他却没有对杨衡说,只微微,示意之前听过他这番论的杜醒说来。

承启心中不由微微,杨衡果然是个他所需要的人。杨衡并没有猜错,在福建路与江南西路试行新法确实是为了减少来自朝堂的阻力,只是他却猜错一,提这个办法的,不是政事堂的公卿,而恰恰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以及此时正在御书房门前执勤的一名大个侍卫。

闻弦歌而知雅意,杜醒好歹也是个掌永平朝钱粮国库的三司使,皇帝的心思他又怎会不清楚?此时轻咳两声,温言:“先在情况稍好的诸路试行亦是不扰民之策,即便此法弊端显,扰民也所费有限且好治。若行在黄河以北诸路推行,所获成效亦是有限且容易生变。为政者,当虑千秋大业。”

“哦?”

他清楚的记得那一日在大相国寺,信国公说“没有时间”这四个字时的语调和表情。

“陛下,臣以为,行大事者,当不避艰难。”杨衡也顾不上什么礼法面,索以指代笔,在御书桌上画蜿蜒曲线,“常平给敛之法,其要是在防止豪门大兼并土地,让穷苦小民有土地耕,有钱购买粮。札上所说先在福建、江南西路实行,已经大违此法本意。因为这两路地江南富庶之地,百姓生活较江北相对富庶,此法在这两路试行,其效果定要打一个折扣。如今黄河以北遭旱灾,豪趁机兼并土地,百姓离失所,即便是试行,也正应在此路先举!”

这番话连承启也不由频频,杨衡的话不无理,但杜醒那句“为政者,当虑千秋大业”却恰恰说了他的心坎。

“臣以为,不妥。”不顾皇帝话语中的期待,杨衡斩钉截铁

可叹他虽记得,信国公当了皇帝后却忘记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