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百二十三章 贪官一个(2/2)

钱,有的直接征收货币,因此,俸禄中货币实际支付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为了优待官员,从西晋开始,正式官品占田、荫佃客,以后形成定制(至明朝始废);又经常、秋两期赐给绢、绵。西晋给各级官吏“菜田”、“田驺”,到东晋,地方官授给“公田”,使用文武吏卜艺人耕。诸如此类,都是官员俸禄的重要补充,其数量有时甚至超过正俸。北魏太和末年,历齐、周至隋初,俸禄仍给谷帛,属于实俸禄制。州郡县等地方官则“依给俸”,即据所领数颁给俸禄,这是因为当时州郡县设置过滥,大小相差悬殊所致。但地方官“依给俸”制对后之世颇有影响。唐代官员的俸禄,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充给。这是因为安史之后,藩镇割据,战不止,两税收的钱,往往折布帛纳,加上军费支现钱甚多,使得官员月俸钱也只能常以谷帛充给。而职田、禄力,沿袭两晋南北朝,成为常制,前、后期仍给。宋代官员的俸禄大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提供职钱给在京职事官,自6万至1.6万,随月支给,是正俸之外的一项固定收。职田给外任差遣官,其数额多者40顷,少者7顷,“悉免其税”,雇人承佃,乡原则“课租”收利。明朝官员俸禄仍由实、货币和土地三分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月给87石;从九品岁禄米60石,月给5石。岁禄本虽以米计,但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別。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折。“本”(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明代俸禄由支本(米)到本、折(绢、银、钞等)兼支,其主要原因在于仓粮不足、货币税和一条鞭法的实行。并由于“俸钞折”之制的实行,而导致了官员俸禄的“歉薄”。明初曾赐百官公田,以其租人充俸禄,但不久即行废止。至于边防武职官员的“养廉田”,大致与遏制将领任意垦荒、侵占官屯田有关,故“酌量职分轻重,定为等第”颁给,以便“与不伤惠,事归一”。至清代,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总之,俸禄支给,开始是实(谷粮),继而是钱币,或实、钱币、银两兼给(佐以土地等),最后是以支给银两为主。在实际支付时,则据国家财政收(主要租赋)和支的情况而时有改变。由于价的低昂以及不同俸禄支给形态之间折算标准的不一,俸禄支给形态的变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官员的实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