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37(2/2)

杨一善认真写好收契,不仅落了名字,还盖了异乡安的章。她将收契递给榆达青,“榆老板收好,咱们以三年为契。三年内只要您拿着这契书和十两银来,我便把那玉还你”。杨一善说完又让吴量从账上拿了六两银来,那玉虽谈不上价值连城,一百两还是值的。杨一善也不好的太黑,便折成十两,又给他们舍去八文零,还剩余六两。

“也不多,就四两零八文”,吴量小声回到。

不免要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吴量也不说他们是没钱结账,只说是言语不通,过来问路。大伙儿觉着没趣,便也就散了。

“我我们也没什么能典典当的了,只有只有货。而且耽搁太久,等不了了。老板,你你就拿我们车里的货吧”。

榆达青说完,鼻尖都沁了汗,他还没遇见过这般尴尬的事。他们这趟来,家里人本就不同意,觉着路途太远,外险恶。他和他的堂弟榆达木自己凑了些银钱,带着四名仆偷偷的门。本来钱也是够的,可昨日去街上闲逛,榆达木的荷包被人给偷了,里约莫还有十两的银。他们找了一天还去衙门报了官,可也没什么结果。没了那十两银,他们上只剩些安国铜板,这边店家并不收这些。即便是收了,换成银还不够一两。门前,他和榆达木就是怕招贼,上什么值钱的首饰都没带,这才有了如今的这番尴尬。

“榆老板,您那货我们留着着实没什么用,您看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好能拿来抵的”。杨一善知安国人多穷困,可这二人能跑这么远贩卖三车瓷,家底应该颇丰。随便从上掏块玉佩玛瑙什么的也尽够了。

“好,你放心,我一定收好”。杨一善拿了纸和笔来,不过还没开始写,便又顿住了,“你认识昌国字吗?我给你写一份收契”。

杨一善皱着眉想了想这件事的可行,那些个陶罐她也不太懂,价钱便不好估。再说她要那些是真的没用,收了还得想法去,没的瞎折腾。“吴量,他们还有多少账?”,杨一善低声问了句。

“我我叫榆达青,他他叫榆达木”,短发的榆达青说完这话都快憋红了脸。杨一善都替他们发愁,昌国话说成这样,不知他们这生意怎么的。

“老老板这个抵给你。但但你一定要收好,我我们下次赎回来”,榆达青说的十分慎重。

“认得”,这两个字榆达青说的倒是很顺。

“榆老板,城里有当铺,您不妨拿些东西过去典当”,杨一善也没什么别的好主意。

杨一善刚说完,榆达木就同榆达青说了句,应该是问他杨一善说了什么。榆达青便用安国话答了他,那榆达木听了二话不说就将手伸了领里,要往外掏什么东西。榆达青慌忙阻止,又同他争辩了几句。可那榆达木也是个倔的,是从脖上掏个挂件,放在了柜台上。又同榆达青叽里呱啦地说了些话,榆达青无奈地叹了气,似是同意了。

杨一善把那挂件拿起来了看了看,是一只白玉雕成的鱼。那鱼弯着尾,鱼鳞一片片的清晰可见,摸起来十分。杨一善将它举起,对着光看了看,里面纯净通透。就算再不懂,她也知这是个难得的好件。

她把那六两又递给了榆达青,“我扣了四两的账钱,剩下的您收好,路上省着些该是够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