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墨义、试、贴经、策问都和顾远归记忆里的顾行上辈
一
一样,他只需要
照顾行的答案再写一遍就成,下笔如有神,
本不需要思考。但最后二十分的诗赋,却彻底卡主了顾远归。
其实,本来顾远归都在琢磨着要不然白卷算了,反正原主也已经当过一次三元及第,但神奇的正则帝在最后来了一句题材不限,力求创新。
大雍的科举考试比较贴近主世界的唐朝。大有五个方向,墨义、
试、贴经、策问和诗赋,不像是明朝,就只有经义一门,用八
局限住了举
们的脑
。
上辈,没有正则帝搅合,诗赋考的是中规中矩的五言绝句和骈
文,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借
抒情,表达一下自己的政治理想。
顾远归反倒是异军突起。他是自己着
编的,虽然他能背不少主世界的古诗词,但是,拿前人的智慧来给自己脸上贴金这
事,他真的
不到啊,那样和抄袭有什么区别?作为大学语文教授的顾远归,是绝对无法容忍抄袭的。
正则帝完全不会觉得他儿看上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有多么禽兽,只会觉得,吼吼,朕倒是要亲自看看这个素有早慧之名的顾家远归到底有何能耐,能让我儿砸这么开心。他要是个好的呢,朕就祝福一下,赐个婚什么的讨好一下儿砸,要是不好呢……那就酌情再议。
“能多说两个字不?”正则帝逗儿。
也就是说,不再要求对仗和平仄,顾远归用现代人的想法,还是能东拼西凑几篇的。
此信一去,皇五那边就在没了消息,也不知
他是真信了顾远归,还是有别的打算,反正他是没再来
扰过,顾远归乐得清闲,便也就没去
究皇五
前后反常的动作。
还尼玛真就比“恩”多了两个字啊!
“那个顾行就这么好?”
“好。”戚述在正则帝面前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寡言,将一副“老就是不想搭理你”的态度
行到底。
偏偏正则帝还就吃这一,觉得这才是一个儿
该有的对老
的真正态度,而不是也像
女太监似的阿谀奉承,多了几分功利,少了些许真情。
而顾远归在文章里引用的一些特意标注来的是引用了某某的诗句,也得到了考官们的一致赞赏,虽然没听说过这文,但诗是好诗。
“看上了。”
对于儿的变化,自认为是好爸爸的正则帝更是早早的就看在了
里,
慨在了心里。
什么常识都没有的师弟,也没可能孤找到京城的。
_(:3)∠)_顾远归对此只能说,命运的惯是
大的,大家想让他拿三元冲吉祥的心也是蛮拼的,什么理由都能诌
来。
换言之,如果拿满分一百为例,那么诗赋就占了二十分!二十分!二十分!
戚述同学则……
于是,顾远归面对临时改了诗赋题目的科举卷,真的是想呵呵正则帝一脸了,有真才实学的是原主啊,哪怕我学的是语文,也不可能比古人。
而在正则帝看来,看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考试。
“看上了?”承泽亲王世代断袖的传统还真是打不破的咒呢。
终于有的看也有的吃了!好开心!
于是,顾远归这样反而算是了题。想法新颖,题材与众不同。
简直不能更好写。
整个承泽亲王府的下人都有一最近如沐
风的
觉,虽然世
还是面
脸,但明显能
觉到这是一个内心里比较快乐的面
,大家平日里在王府走动也能稍稍松快一些。
“恩。”
最后,喜闻乐见的,大家在诗赋上都被正则帝给坑了。连负责阅卷的礼官员都一脸心
,这么大年纪了,看小年轻讴歌
情,酸来酸去的,确实有
为难人。
但偏偏这辈正则帝神来一笔,好好的政治理想,变成了风
雪月的讴歌
情……顾远归在考场上看到考题的时候,想手撕正则帝的心都有了。这还能不能好了?!正则帝老了之后的朝政混
,
本不是什么他人老昏聩,而是本
暴
吧?就冲这考题就能看
来,他盛年的时候也没靠谱到哪里去。
正则帝尤其中意那两句“一生一代一双人”和“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