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学习方面不像孔、颜回,行为方面不像曾参、闵损,即使文章写得像杨雄、左思,我也要斥责他。
“中庸者在于明学而守心,自察明是非之理心方而定。”
没有政治倾向,恰恰才是最大的政治倾向。
有的考官直接顺着一经典,今天
这一段,明天到了下一地,直接选取另外一段,反正都是圣人之言,你们看着写,最后只要大差不差我就给你过……
可问题是,作为王府伴读的朱浩,以兴王府的背景跟张奇相见,对他这样一个少年冒尖的孩
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连朱熹都说,“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张奇微笑着摇了摇
,随后走
考棚,去下一个院
巡查。
……
这是自然。
论中庸之,先论个勤学,很符合张
奇的治学理念,而且我隐晦去讲,还特别论了个要守心的问题,讲究的是不能因为多智就
了本心,那就超
圣人所言中庸的范畴。
再加上此人题时讲究一个工整不
纰漏,而一年下来把湖广各地走了个遍,又岁考秀才又院考生员,
那么多题,他能一一考虑
题倾向?
杨雄和左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辞赋家,可说是文辞华,世间罕见,左思的
传市面时,更是促成“洛
纸贵”这一成语的诞生。
第三更送上,天求订阅和月票支持!
回到第二题涉及中庸之,看来张
奇的思想,跟中庸之
关联不大。
在未来科举考试的主考官面前,一定要表现一
谦逊态度。
但朱浩上找到共通
。
张奇属于少年得志,青年时便已考中
士,科举路顺风顺
,他会追求中庸之
吗?
所以此番前来,不过是例行检查。
随后来一名官员,正是前来巡场的主考官张
奇。
“呵呵。”
朱浩心想,机会来了。
张奇巡场,可能就是从甲
号考棚开始,他站定后先环顾一圈,没发现存在可能作弊的情况,接下来便要顺着号舍走上一圈,最后离开。
他对于中庸之如何看待?
情张
奇提及中庸之
乃是幌
,要求学生在
学路上的自察才是你
题的目的,那要是真中了陷阱跑去论中庸之
,那你写得再好,也只能落
平庸。
他突然觉得,年里张
奇路过安陆时,唐寅让他去见一面,或许当时见了,跟此人多接
一下的话,或许能发现一些端倪,这
题也就好写了。
------题外话------
张奇先从袁汝霖那边走起,来到朱浩的号舍时,距离门
也就几步路了,突然发现朱浩的草稿纸上已把第一篇文章写完。
张奇是否有政治野心,追求名利场上更
一步?
就在于“人莫不饮也,鲜能知味也”。
这就意味着,张奇对士
的辞藻不太看重,更注重士
修习学问时的勤勉克己。
守心的要诀,在于自查和明理,到这两
,就不怕智者过、贤者余的问题了。
正想着,突然木栅栏从外面被人打开。
想到这儿,朱浩觉得还是不好下结论。
会!
朱浩闭上认真思索。
以张奇的成长经历,他应该属于壮志未酬的官员,现在天天盯着一群读书人,三十多岁当个教授,成天培养学生,但学生成绩好坏又不能决定其职称评定,混日
混到
觉似乎永远也熬不
。
明白这一,朱浩的破题方向也就找到了。
本来考试刚开场,绝大多数考生都没落笔,张奇作为主考官也不可能
号舍查看众考生卷
上写了什么,这是为了避嫌,防止被人指责某考生与其暗通款曲,他先行查看考生
写了什么,方便最后录取。
这位主考官一圈走下来,看起来没多少端倪,但朱浩却看
张
奇
上带有的那
随和。
我讲的是,学问再大也可以保持中庸,不在于学问多寡,而在于你能不能把本心守住。
修学在于修心,中庸也在于修心,这才是论题的妙所在,而这也符合正德年间正在逐渐发扬光大的心学思想……
朱浩随即想到,中曾记录张奇治学方面的思想:“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张奇不是地方知州,不用仰兴王府鼻息,人家看你不顺
,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把朱浩本应到到手的功名给剥夺,这也是朱浩为何
持不去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