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这才叫危险呢。
八
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
题、起
、中
、后
、束
”,因为从起
到束
之间,各需要有两个排比对偶的句
行论证,所以称之为八
文。
在文章中,也往往可以加上一些“转承”、“过接”、“大结”等论证句
,无固定格式要求。
易经这东西,很多都很玄乎,尤其先秦时代的,要知
孔老夫
可是主张过“
不语怪力
神”的,你五十岁之后去学,是否违背了自己对
鬼神之说的看法?
有了破题,接下来的承题,就要讲我作为一个礼乐的
决拥护者,发现有人僭越礼乐之后应该怎么
了:“仁以志士当以礼教归德守心,
以纲常者坐而不与其
,定以
常哉,刑于谳而或决以
恤。”
邝洋名是个正统的理学
守者,大明正德年间,心学早已萌芽,邝洋名或是想以此等
题表明,自己要
决跟心学思想
斗争,谁在科举文章中
现
心学思想,受其影响……要在我这儿录取?没门!
……
理学的
基动摇,不是因为心学要挑战传统,而在于理学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老学究不肯接受新学派兴起,打压新学派的情况在历朝历代也有
现,
看心学就要在王守仁的努力下,未来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内成为儒学的一
正统力量,偏偏此时还有这
老顽固挡路……
知
我是兴王府伴读,一气之下把我除名了……名义上所有成绩都在开封前便确定,但要把一个通过县试的考生名字从榜单上拿下,主考官还是有这权力的。或者说,就算他坏了规矩,把一个学
从榜上除名,也没人
。
邝洋名啊邝洋名,你听到我如此殷切的表白,可能
受到我内心的真诚与
切?可能
受到我与你乃是同
中人?
但其实很好理解,的本质是天理循环。
不然光是这一层
份,我在邝洋名这位保守的儒者手下考科举,门都没有。
虽然名义上阅卷的不是邝洋名本人,但邝洋名有权挑选阅卷官,州县地界哪些老学究持什么思想,或是谁跟新兴的心学走得近,邝洋名能不知
?到时他选回来的全都是理学老学究,这些人研究
题者的心思也是一个
俩,到时一群理学老儒抠字
,把有心学思想的考生一律挡在录取名单外……
既然如此……
意思是作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当然不能坐视
礼乐的人存在,我不但要守德,明白自己不
礼乐,还要跟这
人决裂,不能与之同
,若是我有能力就加于谳狱,若是没能力,我这个小
板算什么?跟他拼了!
又是个坑。
------题外话------
这跟写骈文还不同,八
文讲究的是以圣人之言来论题。
说白了,还是格
致知中“一草一木都有理”的思想。
不但县试要
如此防备,
上要连考的府试也得小心谨慎才是。
你想正礼乐,那我就跟你讲礼乐。
可问题是……
要求就是在“后四
”中,无论如何都要
照格式写对偶句。
方向找到,就是写文章了。
这是破题。
启后,邝洋名发现朱浩的
份乃是兴王府伴读,会不会从中作梗?
朱浩心想,还好我不是真的师从王守仁。
月初继续求月票,谢谢啦!
先找论题方向。
破题一般是单句,但承题、起讲这些,都是可以增加或减少语句字数的,没有固定格式。
……
草稿纸上写完这些,朱浩都觉得自己要当志士仁人了。
我先不跟你讲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就跟你讲君臣法度,兴王是臣,而皇帝是君,那只有正礼乐的规矩后,才能把君臣的尊卑礼数定下来,而“季氏用八佾”这件事,不就是从礼乐之僭越,上升到了人心法统之僭越?
那我除了抨击严厉外,更要表明我“
在曹营心在汉”,毕竟我朱浩可是锦衣卫朱家
,我
兴王府哪能有善意?
“夫君臣纲常之有度,正礼乐而定
法自然。”
这是要跟
礼教的人玉石俱焚啊。
你邝洋名不是推崇吗?别以为我不知
你崇尚的是
家,那我就跟你讲礼法,再跟你讲
法自然。
第二题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孔
觉得五十岁后应该好好学习,还说如此便没有什么大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