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一章 偏题(2/2)

这里居然没有题。

“娶妻有日,过门不私”,这题对朱浩来说就太过小儿科,这不就是治途中“三过家门而不”的大禹吗?

题目到这里已过半,朱浩回答起来并不觉得有何难

其实只要是一个对华夏历史熟悉的人,这些都不是难题,但问题是前应试者皆为稚,这年想获取知识的难度极大,只要没人讲,是没法自学的。

第三题

皇位旁落

“蒙元治我汉民,残暴无,我太祖皇帝起兵于吴,得忠臣良将辅佐,驱鞑虏,定华夏”

我们连儒家学说还没整明白呢,你上来就是诸百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唐太宗修仁德,魏征曾引言,以舟、者谏于君王,是哪一句呢?”

说到这里,朱浩很想听听隋公言对于本朝的评价,但隋公言很明,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好了,就这些,把你们写的东西呈递上来,到一旁等结果吧。”

朱浩心里却琢磨开了:“莫非隋公言崇尚的是法家?兴王会把一个崇尚法家的举人召来教导儿有意思。”

第五题。

“奈何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枭首挟天令诸侯,然西南之地,尚有王室偏安,先主仁德,常教导后主光复汉室,他曾对善、恶可为之事有过一番论断,请问是哪一句呢?”

话也敢说?

辛苦遭逢起一经,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到西汉末,有新莽、更始之,绿林赤眉为妖,幸得光武定国,再续大汉二百年江山。”

但看在场学,能提笔往纸上写的,一半都不到,对不对还另说。

朱浩作答:汉武帝。

这是否隐喻我大明太宗皇帝皇位来路不正?

“周朝传到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而灭到东周时,诸侯列国纷起,先有秋,后有战国,此时诸百家,太史公尝言,‘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说的是诸百家中的哪一家?”

朱浩也从隋公言题中,掌握一些规律。

在场孩又傻了。

“以至唐末,朱温篡唐,五代之,后有宋祖陈桥兵变,重定华夏,奈何兄弟相争、金匮疑云、烛影斧声,皇位旁落”

第四题。

朱浩却听问题所在。

但不能写大禹,要写“禹”,人家考官都说了,这人要从尧舜禹中,朱浩一笔写就,一旁的京公没悬念也答了来。

听起来是法家,但实质却是儒家,将王朝兴亡跟皇帝是否修“仁德”联系起来,看似辩证,实则全是主观臆断。

“战国末期,秦王一扫八荒六合,建不世之功业,奈何暴秦不过二世,秦末不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者,又有楚虽三能亡秦之典故,楚汉争鼎,大汉定我华夏之威,前有文景,后有孝宣之治,其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是哪位皇帝实施的策略呢?”

隋公言喝完茶,也不们是否答完,继续讲述:“后又经历夏、商两朝,曾过商汤这等圣明的君主,奈何到商末民不聊生,武王伐纣,周朝建立。”

第六题。

这次京公在思索半晌后才落笔,但明显不是很确定,这题对他来说有超纲。

“靖康耻乃华夏之耻,宋临安于江南,历百余年,鞑靼于草原崛起,倾覆华夏,九州蒙难,国之大厦将倾,仍有忠臣义士不忘节义,文忠烈公过零丁洋时,曾有自抒情怀之诗作,你们写下来吧。”

君者舟也,庶人者也,则载舟,则覆舟。

提起笔,“法家”二字简单书就。

“然后主昏聩,未能定鼎中原,魏灭汉、晋灭魏,司氏仁德不修,以至中原尽丧,胡人我华夏,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隋主定华夏,然炀帝三征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以至唐祖起兵太原,定大唐三百年基业。”

第二题目抛

都等着题呢,到这里考题却并未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