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9章 练兵之法(2/2)

可问题是,当时的大明真的又削蕃的必要么?

而且在朱元璋的角度上来说,大明的藩王制度是十分有存在的必要的,其中最要的原因那就是大明帝国的都城在长江一线,而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

所以说,这削蕃绝对是朱允炆的一招臭棋,且看朱允炆削蕃那死自己亲叔叔的手段也能看来他绝对和‘仁厚’二字不沾边。

只不过李洪也依靠着这位堪称军事百科全书的存在,了解不少非武将世家不可能知的事情。

比如李文忠的兵卒皆为长枪兵,往日的练便是臂力为主,手绑沙袋,并持着比实际兵更重的武来回冲杀。

在这背景下,分封诸王就是一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切是显然的,大明的政治中心在长江一线,大明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不让皇帝的儿、兄弟、叔叔坐镇长城一线,让谁坐镇呢?自己的儿、兄弟、叔叔不可信,外人就一定可信?

比如都需要先制定名册,分发腰牌,此举是方便用于轻兵卒,再之后便是学习军礼和军旗,各战阵以及辨认军旗所代表的义。

便比如各家武将练兵的步骤虽各有不同,但有一些训练内容实则是大同小异的。

就连各大武将世家视若珍宝的练兵之法,年幼的李景隆毫无防备之心,也就这么轻易的透给了李洪。

听起来似乎有些枯燥和乏味,但这个时候的军人,能够到令行禁止便已经不可多得的军了。

有之,可偏偏朱允炆削蕃的手段太过,两年连废五位藩王,一死两囚禁两放,这自然引起了皇室宗亲极大不满,同时也让朱棣有了发难的借

只不过李洪也不是要照搬李文忠的练兵之法,毕竟他需要的是一个足以让朱元璋惊艳的锐之师,所以从李景隆这位军事百科嘴中,那些练兵法只能当参考,李洪真正最大的收获,其实还是一些大明军制中的常识。

可这样一个人,为何迟迟对几次犯下重罪的李景隆不杀,而且还如此信任呢?

再之后才是分为各兵不同,练不一样的兵和技法。

这就不得不说李景隆可能真的是个纸上谈兵的天才了,因为不是朱允炆和建文朝的满朝文看走了,就连朱元璋都曾夸赞过李景隆,比起那位赵括来说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今看来,这份纸上谈兵的才能,在李景隆小小年纪之时,便已经初见成效。

可以说明朝的藩王,空有一封地,却连税收和行政的权利都没有,唯一有的不过是已经被接连砍了三刀因此少的可怜的兵权。

结果,就是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了,克服这问题的简单方法,自然就是迁都。问题是,迁都是一个大工程,大明开国时国力困乏,无法到这一,所以就只能面对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的事实。

朱元璋设立的藩王制度是: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禄而不治事。

无论是李洪问什么,李景隆都能对答如,一都没有,李洪怀疑这小不该去当武将,有这份记忆力,去读书,去考科举不行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