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三十六章 旱情(2/2)

更为严重的是,二路官员一直都在瞒报灾情。直到大旱已经成了定局,二路都已经开始现大量灾民,甚至已经有灾民开始饿死,分灾民已经现在京兆府,才想着开始上报朝廷,希望朝廷能够下拨赈灾粮

尤其是那位封地在临汾,邻灾区的临汾郡王。现在正在准备将名下,堆积如山的粮翻价售,以便谋求暴利。而那位号称宗室首富的元城郡王,虽说离着灾区远了一些。可这位商业嗅觉相当灵的郡王,以及开始向山陕界地带运送并囤积粮

除了下旨二路官员摸清楚旱情之外,立即派人从仓储司,设置在留都长安府,陕西路汉中府,陇右庆州、肃州粮仓向陇右,以及陕西各州府调粮。二路仓储大使所属粮仓,对已经现的灾民,先行行赈济。

若是平日里面,朝廷让他们以官价售粮,这些人自然无所谓。可值此灾年,他们还指望手中囤积的粮,大大的发上一笔国难财呢,那里会答应平价售粮?那岂不是等于在剜他们的一样?

这是关系到朝廷安危的等大事,要知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差饿兵。可十万石粮,虽不能说是杯车薪,但与所需还是相差太远。至于其他的粮到哪儿去了,恐怕只有仓储司,还有二路的各级官员知了。

这些人,都指望着这场西北大旱很捞上一笔,那里会其他人,甚至是朝廷的死活?下这些粮,在这些人中就等于大笔的财富。一听朝廷让他们平价粮,一个个撞天屈喊得比谁都响。

无奈之下,皇帝也只能找了几个最富裕的宗室,想要打打土豪,希望他们拿分粮来,以朝廷所定官价售,以先解决燃眉之急。那里想到,这几个宗室听到朝廷让他们以官价售粮,简直就有如要杀了他们一般。

尤其是作为重灾区的整个陇右地区,存粮居然不足二十万石,只有朝廷定制的三成。除非削减边军以及地方卫军粮,否则所有粮仓也只能凑十万石粮,用来备灾与赈灾。边军供给是绝对不能短缺的,这一是毋庸置疑的。

但无论是所属粮仓,还是二路所属粮仓,下所有存粮加在一起却只有百余万石。其中整个西北最大的,也是担负着整个西北军粮供应。原本该存粮六十万石的长安粮仓,现在存粮还不到五万石。

让皇帝难堪的不单单是粮仓中,原本该有的粮大半已经消失无影无踪,只能拿来十万石粮备灾与赈灾。更让他难堪的是,在秋税征收上来之前,只能拨十五万贯钱赈灾。这个数目倒是与只能拿十万石粮的几大粮仓,有的一拼。

只是撤了这些官员容易,但前的灾情却不等人。湖广、两浙、江南的粮,至少还需要两个月才能上市。而且即便是上市,等千里迢迢从湖广、两浙运到灾区,更不知什么时候了,可两路的灾民却已经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73/73510/21980077.html

相信。可下的事实,却偏偏如此。接到二路安抚使、转运使奏折之后,面对严重的旱情,知局面收拾不好,极可能引发局的皇帝,也没有丝毫犹豫。

只是让皇帝觉到尴尬的是,照朝廷定制,不算只供应边军的肃州粮仓,单单就设置在长安、汉中、庆州的三大粮仓,下存粮至少应该有二百余万石。二路仓储大使所属粮仓,也应该存粮在百万石。

形势严峻,皇帝虽说从自己内库之中,调拨了三十万贯钱。与来的十五万贯钱,先凑足了四十万贯钱。虽说解决不了全问题,但好来也算是解决了分的问题。可钱是有了,问题是粮从哪儿来?

现在已经分灾民,数量还不算太大,还能给朝廷留有一定的赈济时间。等到秋天,若是真的绝收面积更大,灾民的数量只能更为庞大。到时候,还不能筹集到足够的粮,那么就更大了。

接到中书省和的奏报,皇帝可谓是愤怒异常。当即便撤了尚书以及左侍郎,以及仓储司所有官员的差,御史台与大理寺严加审讯。并派八百里加急,将二路安抚使、转运使、所有粮官员,一锁拿京。

老爷虽说下旨,已经免了二路的钱粮。可问题是圣旨不能当饭吃,现在即便是减免再多的赋税,也不能让灾民填饱肚。可现在问题是,朝廷已经是无粮可调。即便是想补上西北粮仓的窟窿,以备秋天大规模灾民现可能,都没有办法去补。

京师周边几个粮仓倒是有粮,可问题是这些粮除了满足京师百姓,以及京城内为数众多的文武百官,以及四大营十几万驻军已经是很了。想要调拨来一定的粮,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